茅盾獎著作《北上》改編同名電視劇熱播 徐則臣:運河是可供想像的闊大世界

●作家徐則臣
●作家徐則臣

●電視劇《北上》劇照
●電視劇《北上》劇照

●小說《北上》
●小說《北上》

  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作家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的同名電視劇,近日正在熱播。從千禧年煙火市井到2014年運河申遺成功的歷史節點,運河邊六位少年共同成長、相伴相知,北上打拚又重歸故里。

  「運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作為在水邊成長的人,水不僅塑造了我的生活記憶,更成為我理解世界的獨特視角。」徐則臣表示,被大河水汽籠罩的歲月是他寫作最重要的資源,只要筆墨生澀了、故事滯重了,就會在想像裏迅速回到這條河邊,然後一切水到渠成。●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帥

  小說《北上》同名電視劇由趙冬苓編劇,姚曉峰任總導演,白鹿、歐豪領銜主演。劇中有一句台詞:「往來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電視劇以夏、謝、邵、周、馬、陳六個家庭的鄰里人情、個人成長和時代奮鬥故事為軸,向觀眾展開運河人家萬千羈絆的宏大畫卷,加上胡軍、李乃文、王學圻、薩日娜等資深戲骨「加持」,增添了時代歲月中的運河煙火氣。

  為真實再現大運河畔的市井煙火,劇組在江蘇昆山巴城「平地起高樓」,搭建了小說裏名為「花街」的實景街道,碎花襯衫、玻璃瓶汽水、青石板路、斑駁磚牆、運河商船的汽笛聲交匯,共同壘砌出時代記憶。《北上》電視劇總製片人張書維說,劇中所有場景彷彿原來就有,幾乎沒有人以為是搭建的,它們「無縫」地融入了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

  珍視水邊的生活成長記憶

  「徐則臣老師是原著作者,我們很在意他對劇集的感受和評價,前兩天他發來信息說看得很感動,我們心裏的石頭才落地。」張書維對香港文匯報透露,小說發表不久,她就讀到這部很有意思的作品,在徐則臣去南京出差時約他見面,談了《北上》影視化改編的想法,交流中發現運河有許多值得深挖的地方,尤其是在徐則臣心裏,運河已經不只是一條河,它流經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沿線無數人間煙火,是可以去發揮想像的一個闊大世界。

  《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首次出版於2018年,在2019年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河流不僅是我們最親密的玩伴,還是我們認識和想像世界的方式。」徐則臣稱,在運河邊生活、被大河水汽籠罩的歲月是他寫作最重要的資源,只要筆墨生澀了、故事滯重了,就會在想像裏迅速回到這條河邊,然後一切水到渠成。

  「小時候放牛,小孩子都比較頑皮,夏天過河一般都不正經地走橋,而是騎着牛從水裏面過去,或者抓着牛角過去。夏天游泳、摸魚、摘荷花,天稍微冷一點去挖藕,一個猛子扎下去從裏面掏藕。到冬天水位開始慢慢下降,就開始溜冰了。」徐則臣說,河流是他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樂園。有人曾問「你是連雲港人,那裏哪有運河?」他會很驕傲地回覆,江蘇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叫「石安運河」,就位於他的家鄉連雲港東海縣,而且還是從他初中學校的門前流過。

  在徐則臣的小說世界裏,運河是創作的重要背景。「如果說,我有某種訓練自己想像世界的能力的方法,那就是盯緊那一朵朵浪花和一個個漩渦,想像它們在遼闊的大地上奔走不息。它們走到哪裏,我想像中的世界就到了哪裏;它們走得有多遼遠,我想像出的世界就有多廣大,我的世界就有多廣大。」去年,《北上》新版上市,徐則臣在序言中稱一直感謝這條河,而感謝的方式就是在二十多年裏,一篇接一篇地寫出與這條河相關的作品,在小說裏他尤其在意寫水邊的那些生活記憶。

  身在大山亦能「看見」運河

  「一個寫作者或者一個藝術創作者,能夠以自身所擅長的方式提供一個側面、一個視角,讓大家覺得原來還可以這樣看我們的文化,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夠了。」徐則臣認為,任何一本小說都不可能跟隨讀者一輩子,但是它可以把裏面的內容慢慢融入到讀者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意識深處,然後在必要的時候提醒讀者生活怎麼樣才能過得更好,讓大家往前看得更遠。如果起到這樣的刺激,這本書就值了;如果沒有,這本書則一錢不值。

  作家應該選擇什麼題材創作?在徐則臣看來,要圍繞自己懂的、有感情的,並覺得值得寫的內容來寫。他自己從小生活在水邊,與運河有着割捨不斷的感情,所以就寫了很多年的運河。寫出來後,評判有沒有達到寫作的預期目標,就要看能引起讀者多少思考。「有些讀者可能生活在大山深處,從來沒有見過運河,但希望他們看過《北上》之後,能與眼前生活相區別開來,從小說中看到另一種命運,看到不一樣的人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