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投資者部分損失 准散戶買賣及採「買者自負」原則 港完善金融基建 研設退市股票OTC


香港進一步完善金融基建,港交所正籌劃設立退市股票後場外交易機制(OTC),讓投資者可將已退市的股票出售,彌補部分損失。彭博昨日引述消息人士稱,計劃中的港股退市OTC與美國的「粉單市場」(Pink Sheet Market)相類似,但本港的OTC平台與美國的也有很大區別,特別是不允許任何新股上市或籌資活動,也不設「重生」(重返主板)機會。消息指,本港的OTC平台初步構思允許散戶參與,將引入莊家作交易配對及採取「買者自負」原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消息人士表示,港交所與證監會經初步諮詢市場後,已開始規劃有關機制,惟目前仍處初步階段。報道稱,本港的場外交易機制不設集資功能,惟若機制發展成熟,不排除會擴展至未上市證券範疇,同時亦會限制股份宣傳推介。有市場人士則指出,自從2019年10月,港交所收緊「借殼」上市規則後,殼股價值大幅下降,令部分小型股的大股東放棄維持上市地位,使近年本港因長期停牌而除牌的公司急升(見表),由2018年的4間,到2019年的19間,2020年更升至31間,而最近5年的數字一直維持高位。不計及私有化案例,2024年除牌港股便達32家,涉及總市值約177億港元。
收緊「賣殼」致退市公司急增
單是今年首季,就有8間公司被強制除牌,而目前面臨除牌風險的上市公司,估值總計逾190億元,當中主要原因包括未能公布財報,或不能維持公眾持股量等因素,而遭長期停牌。根據現行條例,一般而言,停牌至除牌的時間視情況而定,但上市公司持續停牌18個月(主板)及12個月(創業板),且在期內未能提交可行的復牌建議,將需要除牌。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因為受疫情打擊,而未能刊發財報,也是近幾年除牌公司數目大增的另一原因。以今年為例,港股2024年業績披露期已結束,但有逾60隻股份近日公告稱,公司需延遲刊發去年全年業績報告,股票自4月1日起停牌。據統計,港股截至昨日,有近140隻股份停牌,其中逾60隻是因為延遲刊發去年業績報告而要停牌,包括有恒大汽車(0708)和新城悅服務(1755)等股份,以及恒大(3333)等至少8家內房企業。
事實上,本港市場對公司除牌的安排,一直困擾着小股民。股民因為公司除牌,令手上股份變成「私人企業股權」,既不能在二手市場脫手,公司大股東也甚少會主動回購,更莫論派息分紅,持股可謂立變「廢紙」。有市場人士曾經建議,應對除牌公司的配套,例如上市公司一旦被除牌,大股東需要以某一訂價,回購小股民手上股份,又或者港交所設立OTC市場,讓手持退市股份的股民,仍然有個出貨路徑。
禁籌資推介 無重返主板機會
財庫局局長許正宇上月中在立法會上表示,上市公司一旦陷入長期停牌或除牌,將導致投資者無法有效退出。根據當局初步構想,OTC平台將開放散戶參與,並引入莊家提供流動性支持。他也提到,該平台不允許新股上市,交易範圍僅限已在港交所退市的股票,排除其他市場退市的證券,亦不提供重返主板的途徑。
他稱,場外交易平台會嚴格實行「買者自負」機制,禁止任何形式股份推介,如果有證券從業員主動建議投資,亦需承擔相應責任。許正宇說,現計劃由港交所負責運作,預期不作為盈利性業務。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早前亦就此表示,對有關機制持開放態度,除了長期停牌公司,是否將未上市公司納入OTC平台內,亦是探討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