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銅車馬具「科技感」 展現古人創造力

●秦陵2號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繫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資料圖片
●秦陵2號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繫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資料圖片

●圖為復原的銅車馬傘蓋。 資料圖片
●圖為復原的銅車馬傘蓋。 資料圖片

  在我的電腦桌上有一個透明的膠盒,放了兩輛小小的、金色的馬車模型。這套模型只值十來塊,是我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外的小攤販處買回來的。

  這套模型價錢不高,卻是我最喜愛的,因它們是仿照兵馬俑一號和二號坑中銅車馬來製造的,而兵馬俑銅車馬的工藝則存在很多引人好奇的謎團。

  1974年陝西大旱,臨潼縣村民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一些陶俑碎片,從而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這一歷史奇跡。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七八米深的地下,發掘出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

  兩套銅車馬一前一後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幸好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

  兩套銅車馬均為單轅、雙輪,可由四馬繫駕。出土時已碎裂了,經復原後得知其是依照當時真實馬車的二分一的比例製作。一號銅車馬長2.55米,高1.52米,重1,061公斤;二號銅車馬長3.17米,高1.06米,重1,241公斤。

  1號銅車馬叫立車,屬車隊的導車和警衛。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豎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御官俑。

  2號銅車馬叫安車,屬妃嬪乘坐。車廂呈凸字形,分前、後二室,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前室為御手所居,後室為主人所居。全車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

  兩車主要用青銅鑄造而成,通體施以彩繪,有雲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華貴,其形體之大,堪稱「青銅之冠」,加上重達14公斤的金銀飾品,價值更高。

  不過,考古學家看重的不是這些金銀的價值,他們發現這些地下挖掘出的物品,竟頗具「科技感」。

  1號銅車馬由3,064個零件組成,結構複雜、細節豐富,銅車的輿內立一傘形的車蓋,高113.3厘米,車蓋由十字形蓋座固定,傘蓋面積大於車輿,可以將車輿全部罩於蓋下。若把傘柄上的兩個卡榫解開,就可以把傘拿下來架在地上,像我們今天的太陽傘般使用。

  製作技術高超 車門運用活鉸

  而馬的部分也有許多值得說道的細節。比如膺環部分是用相間的金銀短管套接而成,套在左右驂馬的頸上,膺環的管體內部有一根用於支撐的銅芯,相互套接的金銀管接口處有卡接的環形勒痕。古人將馬的胸前稱作膺,故而名之。

  2號銅車馬也值得研究討論,除了一些金銀飾件外,其餘全部為青銅鑄件,各個部件是由青銅分別澆鑄,之後採用嵌鑄、焊接、鉚接、銷釘固定等方法,組裝起來。車輿通長124厘米、最寬處78厘米,分為前室、後室兩部分,前室有一個跽坐的御官銅俑,後室是車主人所居之處。車輿的上部有一橢圓形的篷蓋,把前後兩室罩於篷蓋之下。

  車門位於車輿的後側中部,門扇門框間裝有活動鉸頁,利用活鉸軸的轉動就可以自由開關車門;在左側門框的中部安裝一個銀質的曲柄活栓,可將門扇拴住或開啟。難以想像,兩千多年前古人已能製造活鉸和曲柄活栓,這些技術直到今天仍被廣泛運用,可見秦朝製造工藝水準的高超,令人感嘆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神秘防銹劑 成分待解析

  觀察車身的彩繪圖案可發現,銅本來會被腐蝕氧化,但花紋的保存卻較為良好,學者發現到上面竟然有一些塗層,似乎起到了防銹的作用。學者刮了一些下來研究,發覺塗層是含有樹膠的礦物,轄上的白色塊狀物是一種無機膠黏劑,由於馬車被埋在地下,塗層發生了固化,水是不完全溶解它的,因此延緩了基體金屬的被腐蝕的進程。至於這種樹脂膠的結構和名稱是什麼,需待進一步研究。

  車窗為銅板製成,四周留有邊欄,在四周鏤空成四方連續的菱花紋,如果坐在車裏就能看到,窗上面有非常多細微的孔,狀似紗窗,似乎有通風以及一定的保溫效果。可以說,這車是歷史上最早的空調車。

  四周邊欄內則以深藍色作底,上繪朱色的幾何紋樣。窗板的內外兩面各有一個紐帶形的拉栓,拉栓和窗板用子母扣式的活軸連接,窗板嵌於上下兩側窗框的凹槽內,開窗時,牽動拉栓把窗板推入車輔板的腹腔內;閉窗時,再把窗從車轖板的腹腔內抽出,製作精巧,至今窗板仍可隨意自如地開合。

  車馬通體彩繪及圖案花紋風格樸素明快大方,以白色為基調的彩繪肅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銀構件,更顯得華貴富麗。兩千年前的兵馬俑,包含了這麼多高超的製作工藝,令人難以想像。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