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題正路又涉史 易合格難高分



中文DSE閱讀卷《出師表》大熱倒灶 白話文論道講生活難捉路
中學文憑試(DSE)首個主科中文科昨日開考,共約4.8萬名考生應考。其中閱讀卷除了甲部字詞解釋和名言摘錄外,亦考問了《論仁、論孝、論君子》、《山居秋暝》和《六國論》;乙部則是白話文,及選自《資治通鑑》和《滹南遺老集》的文言篇章。有資深中文科老師形容,今年考題正路,而內容涉及歷史故事,較為實在且容易掌握,對修讀中史的學生較有優勢。整體而言,合格相對容易,但要取高分較困難。●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前往深水埗的其中一個試場,了解學生應試情況。考生張同學表示,心情並不緊張,覺得今年考題難度中規中矩,預計能取得3級,他提到本以為大熱範文《出師表》和《勸學》會於長答題考問,但結果《出師表》只在選擇題出現,至於乙部文言文考題,張同學坦言表現不算好,「不是很看得明白,加上沒時間 。」
又有安史之亂 修中史有優勢
擁有超過30年監考及中文教學經驗的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老師曹順祥表示,範文中的《出師表》是熱門篇章,因自2018年範文制度實施以來,該篇已連續7年未「入圍」,「照理來說,應該輪到它」,至於《六國論》並非熱門,但相關試題並不刁鑽,考生應該對12篇範文都熟悉掌握,這樣才更有把握。他又指,甲部文言文部分,試題對考生文言基礎有要求,字詞釋義佔分較高,有10分;而考卷涉及安史之亂,並已清楚寫出背景,學生較易掌握,對修讀中史的學生會有優勢。
至於乙部白話文篇章,曹順祥指第一篇偏向隨筆,第二篇接近小說。相比去年只有小說,今年題材更為平衡。由於第一篇文章以文藝筆法闡述道理,「如果考生不常閱讀這類文章,可能有些困難。」而第二篇白話文的內容,與考生的生活經驗有「認知距離」,部分人閱讀時會覺得陌生。
作文卷乙部,題目三選一,包括:「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為不完美添色彩」及要求考生就「行事要量力而為,勉強沒有好結果;要踏出舒適圈,才可以突破能力的界限」談談看法及理據。
曹順祥認為「藏在泥土的寶物」有較大發揮空間,考生可從生活經驗中取材,而相比以往題目如「我最想尋回的一件玩具」及「校服的自述」更具挑戰性,「因為涉及三個關聯詞,是提示,同時也是限制」。若考生無法將三者串連,或會偏題,而且選擇的物件要合適,立意至關重要,能表達情感才能獲得高分。
「報到易」卷二出現卡頓
昨日有逾430個一般試場及逾540個特別試場投入運作。在使用「報到易」程式簽到時,考生張同學表示,卷一的時候很順暢,但卷二的時候則出現卡頓問題,「load(加載)了三次先開到入去。」
考評局表示,在本地學校禮堂試場,監考人員透過第二代公開考試支援系統為考生點名及點算答卷,流程順暢。約85%考生使用「報到易」自行簽到;無使用的考生均已在監考員協助下完成簽到,不會影響其應考。考評局將繼續密切監察接下來的考試,同時制定適當的應變安排,確保考試有序進行。
中文考卷主要內容
卷一閱讀卷
甲部
●考問了《論仁、論孝、論君子》、《山居秋暝》和《六國論》三篇指定閱讀篇章的內容重點和寫作手法
乙部
●兩篇白話文為內地作家蔣方舟的散文《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節錄),及台灣作家柯裕棻的《比正路還長的巷子》,考問文章中顯示小說有什麼價值,以及作者對人生有何領悟等內容
●—兩則文言篇章,則分別選自 《資治通鑑 》和《 滹南遺老集 》,前者記述安史之亂時,張巡和許遠守睢陽城一事;後者則談及王若虛對張巡和許遠兩人的評價。內容除了考核考生對文言字詞、句式的認識外,還透過反駁和申述,凸顯傳統文化重仁的精神
卷二寫作卷
甲部
●實用寫作,要求考生以「香城中學義工服務團」學生代表名義演講辭,說明該計劃的意義並呼籲同學支持
乙部
●命題寫作,三題中選答一題:
1.以「藏在泥土中的寶物」為題寫作;
2.以「為不完美添色彩」為題寫作;
3.有容:「行事要量力而為,否則沒有好結果。」修端:「要踏出舒適圈,才可以突破能力的界限。」以文章談談對以上觀點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