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優勢引才回流 折射「東升西降」大勢
沈 逸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2024年至2025年間,眾多頂尖科學家選擇將實驗室從美國波士頓劍橋城遷往中國合肥科學島,把科研檔案從硅谷科技巨頭轉至西湖大學,這種現象絕非偶然的人才流動,而是中美戰略競爭在人才領域的具象化投射。在這場決定未來全球秩序的關鍵較量中,人才遷徙軌跡的轉向,折射出中美之間國家治理能力與制度效能的核心差異。中國通過「全政府—全社會」途徑系統性構建政策支持、產業需求與文化認同的「黃金三角」,正在重塑全球創新生態的運行規則。
中央展現出對科技創新規律的深刻把握,通過制度創新消除阻礙人才發展的外部約束。據報道,合肥科學島為核聚變專家劉暢團隊配備12,800塊A100芯片的實時調用權限,上海交通大學為潘林楓搭建價值過億的原位光譜分析系統,這些硬件投入背後是「戰略耐心資本」的制度設計。
政策體系構建良性創科環境
政策「工具箱」的創新性運用更體現在「容錯機制」與「數據生態」建設。西湖大學為齊國君提供10年科研容錯期,允許其在生成式AI領域進行試錯迭代;南京大學符天凡團隊能跨機構調用覆蓋2.3億患者的醫療數據訓練AI藥物模型。這種政策組合拳破解了西方長期存在的「數據孤島」困境,使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周期從美國的5.1年壓縮至2.4年。
美國政府近年的政策選擇與中國政府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美國在2018年至2022年間實施「中國行動計劃」,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宗針對中國的訴訟,以應對所謂的來自外國的「安全和技術威脅」。該計劃的持續發酵導致72%的華裔科學家感到職業環境惡化。今年3月,美國又提出《學術安全法案》,試圖通過技術封鎖維持優勢。這一做法本質上暴露了美國制度自信的持續流失。
產業需求牽引加速創新轉化
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與市場需求,為科技人才搭建了獨特的「創新加速器」,催生了「實驗室—中試基地—產業園區」的立體化布局,實現了科研攻關與工程驗證的無縫對接。
市場端的需求爆發催生了新型研發範式。符天凡團隊開發的臨床試驗預測模型,在回國6個月內即完成與恒瑞醫藥等企業的驗證合作;胡懿娟發現的K63泛素化酶靶點,9個月就走完從機理發現到默沙東15億美元授權合作的轉化路徑。這種「需求側倒逼研發迭代」的機制,使中國在AI製藥領域的新藥發現效率變得越來越高。這些案例充分顯示,中國正在用「開放式創新」重構全球「技術—產品—產業」的轉化路徑。
美國硅谷近年顯露的短期功利化趨勢同樣與中國的選擇形成鮮明的對比。IBM、谷歌等企業裁撤長期基礎研究部門,國家實驗室經費向「可量化產出」項目傾斜,這種選擇固然帶來季度財報的亮眼數據,卻削弱了顛覆性創新的土壤。當中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主導ITER安全標準修訂時,美國ITER團隊仍在技術路線上爭論不休,「市場邏輯」的短視與「戰略定力」的長線,不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已經開始在競爭中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文化認同凝聚非物質吸引力
人才競爭本質上是「認同」的較量。數學家林華新放棄俄勒岡大學終身教職時坦言:「在美三十年,始終是學術體系的邊緣人。」相比之下,上海數學交叉研究院不僅給予其學科規劃參與權,更創造性地將C*-代數研究納入國家「數學+」百億專項,這種文化認同、制度支持與價值共振,構成了超越物質條件的深層吸引力。
歸國科學家群體中,「90後新生代」的崛起更具啟示意義。潘林楓拒絕巴斯夫天價買斷選擇回國創業,孫少聰頂着FBI調查壓力堅持帶回「K63泛子化」技術,這些選擇無法簡單用經濟理性解釋。當美國華裔學者43%考慮回國發展時,顯示的是文明根脈與學術理想的雙重召喚。
這種文化向心力正在產生外溢效應。德國海德堡大學能源團隊已經主動尋求與合肥科學島共建聯合實驗室。中國特有的「家國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交織,正在創造新的國際科研合作範式。正如錢學森先生創建的中科大近代力學系,歷經六十年發展仍保持「頂天立地」的學術品格,這種文化基因的延續力,正是人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美人才流動的態勢轉換,本質上是新質生產力解放能力的較量。實踐顯示,當制度安排、市場需求與文化認同形成協同效應時,對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創造力將呈現指數級釋放。
為人才創更好價值實現環境
美國政府當前面臨的困境,以及由此採取的措施,恰如英國十九世紀《旅客法》試圖阻止技術擴散,最終反促成美國製造業崛起的歷史重演。而中國依託「雙循環」格局構建的人才生態,既保持開放又築牢根基,通過契合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需求,爆發出了強大的吸引力。
在這場靜悄悄的革命中,決定性因素已不再是單一的技術突破,而是誰能為人才創造更好的價值實現環境。這種由制度優勢轉化而來的人才優勢,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動能,也為人類科技文明進步開闢新的可能路徑。
全球創新版圖的重構已然加速。從劍橋到合肥,從硅谷到深圳,人才遷徙的軌跡正在書寫新的文明敘事。在這個敘事中,中國展現的不僅是硬件投入的力度,更是制度創新的深度;不僅是市場規模的廣度,更是文明包容的溫度。當世界逐漸理解這種「政策—產業—文化」的協同變革時,一個更具活力的人類創新共同體圖景正在東方地平線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