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收費改革 仍需講清講楚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醫療是民生保障重要一環,雖然面對財赤,但2025至26年度對醫院管理局的撥款仍增加3%至1,002億元,可見政府對市民健康的重視。醫療開支在人口老齡化下難免增加,改革醫療收費以理順資助和減少浪費,提升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是一項負責任之舉。
然而,在收費改革細節公布後,一些「新安排」旋即引起極大反響,例如「最多只開四星期藥」,很多半年才覆診的「三高」病者直指混亂,筆者也一度未能確定真正安排。其實,「四星期」只是藥費計算單位,醫生仍可為病人開藥長達24星期。此一例子證明,原本的諮詢和解說不足,容易令人誤解,議員辦事處亦無法第一時間幫忙澄清,尤其在接收資訊較慢的長者群,恐已變成以訛傳訛。因此,在收費改革明年實施前必須廣泛宣傳,特別要善用在公立醫院直面病人的機會,講清講楚,釋除誤解疑慮。
收費改革最關鍵一點是病人要負擔更多費用,例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由免費變成500元,專科門診則由80元加至250元,即使調整後仍遠低於私營醫療,但已大大加重基層負擔。作為保障安排,當局同時宣布放寬費用減免機制,受惠人數由30萬人增至大約140萬人。據了解,新增的110萬合資格人士,將可透過「HA Go」提交收入、資產聲明書,申請費用減免。筆者認為有兩點必須注意:當局既認為這110萬人應當獲得減免,如何協助他們有效率地、不遺漏地加入到減免機制,確保貧者病有所醫?第二點是審查問題,收費改革為的是實踐「能者共付」,如何防止不符資格者獲得寬免?是加大力度抽查還是採取其他更有效方法?希望當局深思這兩點,更好實現改革目標。
至於急症室收費,將由180元加至400元。認同輕症病人不應把急症室當作私家醫生診所,但現實情況是,一些屋邨沒有西醫診所,全港只有二十多間醫管局夜診,尤其當長幼不適,不知道也說不出輕症還是重症,求診急症室無可厚非,畢竟動輒輪候數小時,說濫用多,其實剛需更多。建議醫管局加強夜診服務,並鼓勵非牟利機構、慈善團體在鄰近急症室地點開設診所,將可有效疏導輕症病人,讓他們盡快得到適切治療,亦是病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