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吸引力增 學者離美歸國潮再現
核物理學家劉暢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重新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在國際數學領域久負盛名的數學家林華新,結束近40年的美國生涯,入職新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美國蘋果公司總部首席工程師孔龍回國,近日已入職復旦大學……從2024年底至今,已有超過十名知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英等國,回到祖國任教。這些科學家多是前沿科學研究者—他們也正處於學術生涯產出的黃金階段。
長期進行海歸學者研究的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玉濤認為,新中國歷史上有三次科學家離美歸國潮,前兩次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時期的上世紀90年代。第三次歸國潮起始於2008年,美國在次貸危機後削減對科研的投入,同時中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對科學家流動形成「推拉」作用。此次歸國潮以饒毅、施一公等一批頂級科學家放棄在美優渥待遇毅然回國為標誌性事件,在此後十餘年中持續帶動眾多科學家回國發展。
「當前仍然處於第三次歸國潮中,而且美國的『推力』越來越大,中國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孫玉濤在受訪時表示,2018年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啟動「中國行動計劃」,無端迫害在美華裔科學家,導致華裔學者生存環境惡化,這對科學家回國形成推力。與此同時,中國啟動海外優青等計劃,並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提倡創新創業精神,都成為拉動海外遊子歸國的重要力量。
今年特朗普第二個任期伊始,美國科研界反彈強烈。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1,900餘名院士在上月底聯名簽署公開信,呼籲停止打擊科學界。在簽署公開信的院士名單中,也包括張鋒、莊小威等華人院士。孫玉濤認為,美國推力和中國拉力正在不斷加大,而這將成為越來越多學者回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