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學者:過渡屋有效應對港房屋問題

  圖:凌嘉勤表示,香港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在全球範圍內均屬最大規模。\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圖:凌嘉勤表示,香港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在全球範圍內均屬最大規模。\大公報記者王亞毛攝

  為解決本港嚴重的房屋需求問題,政府至今已推出近2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未來亦將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本港的過渡性房屋項目,不論供應單位數量及土地面積,乃全球最大規模。

  凌嘉勤認為,過渡性房屋與簡約公屋同屬於具過渡性功能的房屋項目,均是應對香港房屋問題的有效措施,建議在傳統公私營房屋外,確認過渡性房屋與簡約公屋為香港整體房屋政策內其中一種房屋類型,滿足未來的房屋需求。\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凌嘉勤表示,過渡性房屋打破了傳統上明確劃分公共和私人財務與土地資源的二元房屋分類,同時能夠靈活運用公營、私營以及第三方慈善團體的資源,組合起來為市民提供服務,他形容「這無疑是一種社會創新,是以往從未有過的做法」。

  靈活運用公私營及慈善資源

  凌嘉勤研究團隊早前獲特首政策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於2021至2024年期間進行《有效推進香港過渡性房屋供應研究》,是本港首個針對過渡性房屋計劃的全面研究。研究數據顯示,過渡性房屋可容納4萬人,至今已有逾18000個單位投入服務;在社會合作與參與方面,20個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5個發展商提供私人土地,以象徵式租金一元或十元出租。在與多個設有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海外城市分析比較,香港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尤其是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造的項目,是目前全球透過可拆卸重用建築結構建成的計劃中,規模最大,社會參與程度極廣泛,受益人數最多。

  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興建簡約公屋。對於社會上有不少人不清楚簡約公屋與過渡性房屋的關係,凌嘉勤說,兩者的土地和建築物均是過渡性使用,居民住戶是過渡性居住,故從學術分析,簡約公屋應屬於過渡性房屋的一種。

  凌嘉勤稱,過渡性房屋由非政府組織建設與營運,過程艱難但積累了經驗,有時需尋求其他財政資源,例如向賽馬會申請資金,「作為參與者,我深受感動,看到了獅子山精神。大家摒棄專業界限,共同思考如何節約成本、做好項目,互相幫助,最終完成了過渡性房屋的建設。」

  簡約公屋則由政府建設,招標營運,中標方須提供社區支援服務,凌嘉勤稱,這意味投標者需具備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的能力,最終形成物管與社區服務結合的良好模式,有助建立居民信任的社區,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這也影響政府後續政策制定,如房屋局對幸福指數的關注。

  借鑒外國 提高組件重用次數

  凌嘉勤認為,過渡性房屋包括簡約公屋,都是應付香港房屋問題的有效措施,建議政府在傳統的公私營房屋分類外,正式確認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為香港整體房屋政策內其中一種房屋類型。同時應維持持份者之間良好關係和協作模式,以確保繼續供應過渡性住房,滿足未來的房屋需求。

  凌嘉勤稱,研究建議借鑒外國經驗,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統籌,提高組件重用次數,政府應主導標準化「組裝合成」單位的設計,盡可能規範仍在規劃設計中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和即將興建的簡約公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