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背後犧牲與付出

  圖:東江水背後犧牲與付出
  圖:東江水背後犧牲與付出

  江西省尋烏縣

  •作為果業大縣,果業是尋烏百姓的重要收入來源,為減少農業對東江源頭的污染,縣大力推動退果還林工程,將原本60萬畝的果林減少至26畝,果農總體收入每年減少34億元人民幣。

  •每年投入7000萬元,確保城鄉環衞「全域」一體化治理,城鄉生活垃圾實現日產日清。對禁養區內環保不達標的10家規模養豬場、1114家規模以下養殖戶進行全部關停整治。對2個縣級和63個鄉村飲用水源地開展了規範化整治,飲用水源地已全部劃定保護區。

  •近三年累計投入6600萬元,對全縣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73條河流實行一河一策精準治理,全力打造「河長制」升級版。投入約6億元推進水源保護區「兩個半村」及太湖村整體搬遷工作,共易地移民搬遷765戶3363人,從根本上保障了源頭區的水生態環境安全。

  廣東省河源市

  •先後拒絕了超500個總投資600多億元可能影響水質的工業項目落戶,並累計投入上百億資金用於整治全市河流。

  •河源市取消商品林(杉樹、松樹)砍伐指標,每年減少財政收入1000多萬元,並投入資金補助生態保護。

  •河源市取消商品林(杉樹、松樹)砍伐指標,每年減少財政收入1000多萬元,並投入資金補助生態保護。

  •為維持水質,河源放棄發展機會,例如拒絕在萬綠湖周邊開發房地產和旅遊項目,並投入資金收購無經濟價值的水浮蓮,動員近萬市民參與環保活動。

  廣東省東莞市至深圳市

  •為要讓港人喝得到東江水,1964年東深供水工程動工興建。上萬名建設者住工棚、睡草席,在缺乏機械設備的情況下,靠鋤頭、鐵鍬、扁擔等,開山劈嶺、修堤築壩。施工期間多次遭遇颱風強襲,建設者們仍咬牙堅持,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003年6月,東江供水專用輸水管道落成啟用,正式啟用全封閉的專用輸水系統,實現清污分流,徹底避免東江原水在輸送途中受二次污染。

  •輸往香港的東江水從位於東莞市的太園泵站抽取,經專用輸水管道運至深圳水庫,再輸往香港木湖原水抽水站。

  •2020-2022年連旱期間,廣東省寧可自己節水,也穩定對香港年供水量均超8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有力保障了香港的用水安全,支撐其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