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壤塑造的獨特藝術 以多種媒介呈現一方水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香港這座城市森林來說,既有大自然的餽贈,也有後起的工業發展,再來到今天國際化金融中心的絢爛。這座城市帶給了藝術怎樣的可能?香港藝術發展局正於Landmark South地下高層展藝館呈獻《一方水土》展覽,將持續至4月13日。展覽探討香港當代藝術過去數十年間的演變,以激發觀眾對香港當代藝術的興趣,並鼓勵大眾一同探索本地藝術發展的無限可能。
展覽由本地攝影藝術家朱德華策展,以《一方水土》為題,靈感源自中國諺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既是滋養思想與情感的根源,也是激發藝術創作者無限創造力與人文特質的重要養分。
包括朱德華在內,展覽匯集七位成長於上世紀七十、八十及九十年代的香港藝術家,另有麥顯揚、倪鷺露、陳家俊、楊東龍、黃麗貞及曾家偉,藝術形式包括油畫、攝影、雕塑及裝置藝術。各位的創作印證着香港當代藝術的崛起、突破與融合的時期。藝術家們均敢於將在不同文化中的所學,融入香港獨有文化,以實驗性的創作塑造出香港獨一無二的文化表達。
以實驗性攝影反映時代
朱德華表示:「我很感激這次展覽,讓我再次接觸麥顯揚的作品,以及其他來自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香港藝術家。我由衷敬佩他們對藝術的熱情和堅毅。那個年代的藝術,有着一股現今難以尋覓的獨特魅力。畢竟,八十年代的藝術市場尚未成熟,藝術家的創作很少受到市場影響。他們真正是為了自己,隨心所欲地創作,讓藝術回歸純粹,不帶任何雜質。」
在攝影系列《朝聖者》中,朱德華想像了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故事——外星人移居地球後,因氣候與環境的變化逐漸與人類融為一體。朱德華更以手繪上色的方式,為每個場景增添獨特的藝術性,描繪出外星生物的日常生活。他說:「我近年比較傾向在照片上畫畫,這次也是創作了比較大幅的作品。」他希望藉此創作反映社會的問題,例如科技的發展讓人的自我認知降低。
朱德華還找到已故藝術家麥顯揚以青銅為媒材的作品。麥顯揚的雕塑作品題材廣泛,涵蓋人體、馬匹、老虎、書本、梯子等,詮釋人類生存狀態的真相與矛盾。朱德華表示,這次策展就如重逢老朋友,「麥顯揚生前是我的摯友,在我聯絡藏家搜集其展覽作品的過程中,很多關於他的回憶不斷湧現。」
曾家偉的實驗攝影則藉本地魚市場食品擺賣展示的狀態,隱喻個人私隱與生活狀態在現今數碼時代中面臨的轉變。朱德華認為曾家偉作為一個37歲的香港藝術家,敏銳地洞悉了這個時代的現狀,再用一種新穎的方式表達出來,他說:「他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比較無助的感覺,例如魚市場,他就覺得人好像海鮮一樣被堆放起來,任由人選擇。」
由於是次展覽場地寬敞,朱德華希望藝術家呈現的作品是較為大型的,能夠將主題盡量帶出:藝術家楊東龍的油畫作品以畫呈現自白,而倪鷺露則同樣以油畫為媒介,透過勾勒線條、覆疊及擦拭色彩等技巧,反映人生進入新階段的動盪與掙扎。「他們的手法很不同,楊東龍以外在世界表現,而倪鷺露則表現出內在世界,但他們都是從人出發,也呼應了展覽的主題。」
黃麗貞則以雕塑,從不同時空與角度敘述香港的歷史。陳家俊的大型動態雕塑《步行鐵路》是一個來自科幻世界的機械奇觀,探索科幻與現實之間的界線, 以及機械與生命的微妙關係。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