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返鄉創業 產業輻射多個省市

  「鵝肝在中國是朝陽產業,法國吃了幾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只有30多年不到40年。」山東尊潤聖羅捷食品公司董事長高世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稱,鵝肝產業作為臨朐當地獨樹一幟的特色支柱產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目前,發軔於臨朐的鵝肝產業已經輻射到安徽及吉林等地,中國也成為世界鵝肝的主產區之一。

  擁有員工500餘人、年產值3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聖羅捷也是臨朐鵝肝龍頭企業之一,見證並參與相關產業在當地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整個過程。

  法國專家指導 大學協助發展

  高世峰說,該公司成立之初,為讓漂洋過海而來的朗德鵝真正落戶臨朐,不惜重金從法國請來畜牧博士指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法國專家1個月工資15萬元,配汽車、配翻譯、住酒店,在臨朐陸續教了3年多,把從鵝苗孵化到餵養防疫,以至後期屠宰的一整套技術完完全全教給了聖羅捷。此後,該公司又與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攻克很多養殖及生產的難題。

  2000年,聖羅捷發展規模極速擴張,亟需壯大填飼勞動力隊伍,便從安徽霍邱、穎上,江蘇沛縣及吉林梅河口等地招聘300多名工人,而這些人也成為後來安徽、吉林等地鵝肝產業的「星星之火」。

  對於一直致力於外貿出口的臨朐鵝肝企業來說,200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突如其來的「沙士」(SARS,內地稱為「非典」)疫情爆發,外貿市場遭遇封關,出口之路受阻,於是各企業迅速調整策略,將銷售重心全面轉向國內市場。這一決策不僅展現產業的靈活應變能力,更為後續的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打下基礎。

  各地合作形成規模化產業

  隨着鵝肝市場在國內迎來黃金機遇期,供不應求態勢顯著,其低門檻與豐厚利潤吸引眾多創業者。高世峰告訴記者,許多在臨朐深耕填飼的技術工人,選擇返鄉創業。他們帶着從聖羅捷學到的填飼技術,從臨朐採購成年商品鵝,回鄉啟動填飼事業,再將鮮肝返銷臨朐加工,開啟了鵝肝產業的「逆向」發展模式。安徽霍邱、潁上、江蘇沛縣、吉林梅河口等地掀起鵝肝產業熱潮。目前也已經形成涵蓋孵化、養殖至填飼全鏈條的規模化生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