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對接「灣區標準」 拓建造業新質生產力

  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專訪中提到,局方致力把建造業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並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發展機遇,就「灣區標準」、「組裝合成」建築、職稱評價機制及「一試多證」等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該局與廣東省相關部門於2021年開始實施「備案制度」下,首批逾200名香港工程師已於去年11月通過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甯漢豪形容,這有如打開一道門,特區政府正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工程以外界別的考核制度,相信測量師及建築師有望於不久將來成為下一批受惠人士。

  發展局一直與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住建廳)為技術工人建立「灣區標準」、推行「一試多證」等範疇深化合作。甯漢豪表示,雙方正以督導身份,各自委託其建科院/研究院討論如何訂定「灣區標準」 ,「細節包括由哪個標準開始去建立、如何分優次以及各自擔當哪方面的研究工作等。」

  續推「一試多證」與組裝合成

  「一試多證」方面,甯漢豪強調並非如部分言論稱是「降低要求」,相反地,是希望透過粵港澳共同建立一個一致、更高的標準,令業界整體資歷有所提高,「由始至終三地都強調『就高不就低、就多不就少』,即是融合各地之長去製作培訓綱領並按此考試。」她期望繼「油漆工」及「砌磚工」後,可陸續於更多不同工種上推展。

  組裝合成法方面,她指除透過建科院的認證計劃更便利承建商外,正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合作計劃 ,於短期內推出一些組裝合成如何利便通關的指南,「組裝合成要通關、報關,部分香港承建商因未使用而不清楚手續,期望透過指南可鼓勵他們多採用組裝合成。」

  近來有建造業承建商陷入財政困境,甚至最終清盤結業。甯漢豪表示,部分或因管理投資不利促成,理解整體而言與經濟大環境有關,「近年私人工程開工量的確大幅下降,雖然公務工程量增加,但專做私人工程的公司難以即時轉型。」特區政府會盡量支援相關企業,例如加快審批潛在可開工的私人工程或討論補地價的流程,令工程盡快上馬。另一邊廂,政府如發現有承建商出現財政問題仍「懶懶閒」不交貨,會及早介入以免項目「爛尾」。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