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彭博研究:香港股市將繼續輾壓新加坡
香港文匯報訊 最新統計顯示,香港今年首季的新股市場總集資額排名升至全球第四。猶記得,2023年香港的新股市場曾落後於印度及印尼,排名更曾跌至全球第十。今天香港新股市場能夠重振雄風,實有賴中央去年下半年來持續推出提振經濟措施,推動經濟及市場氣氛回穩,中國證監會公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簡稱「惠港5招」)當中更明確提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隨後內地家電龍頭美的集團來港二次上市,總集資逾306億元,成為港股近三年來最大IPO。在中央支持下,港股及IPO市場亦回復暢旺。
新加坡常被拿來與香港作對比。然而,在上月20日英國智庫Z / 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7),香港蟬聯全球第三,得分大增11分,至760分,領先第四名的新加坡10分。
內地融資需求提升港規模
彭博經濟研究分析師Francis Chan及BI資深產業分析師Sharnie Wong昨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香港料將在股權資本市場和交易量方面碾壓新加坡等亞洲其他市場,原因是中國內地的融資需求可能令香港IPO規模翻一番,隨着內地加快審批境外上市申請,可能推動中資發行人雙重上市,並吸引獨角獸企業回歸,2025年香港IPO規模可能增長逾一倍,募集資金有望突破220億美元。
港股近半年猛升吸引新股
報告說,過去6個月裏,香港股市上漲逾30%,這也可能吸引更多股票發行。新加坡IPO規模有望從去年的3,400萬美元低點反彈,但2024年退市公司(20家)超過了新上市公司(4家)。香港去的IPO額為112億美元,及有71宗上市。
報告又指,新加坡股市另一個軟肋是其一直未能成為東南亞的股權融資中心,並且可能無法從東南亞其他市場獲得大量資本市場業務。作為中國內地的離岸金融中心,香港市場IPO業務遠超新加坡。新加坡依仗的東盟10國,其一體化程度遠低於擁有20個成員國的歐元區,而主要東盟成員國都擁有自己的貨幣和為企業成長提供資金的在岸股市,這也令新加坡在吸納上市公司方面加倍辛苦。
2024年,馬來西亞以16億美元的股票IPO規模位居東南亞之首,其次是印尼(9.07億美元)和泰國(7.97億美元)。菲律賓和越南的IPO集資額均超過2億美元,遠超新加坡的3,400萬美元。
報告稱,在市場擔憂美國經濟放緩之際,外國投資者重燃對境外上市中資股票的興趣,香港市場料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從而維持比新加坡市場更高的市值和成交量。在過去6個月裏上漲逾30%之後,目前港股市值約為5萬億美元。1月和2月,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額達286億美元。中資企業的市值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81%,香港與內地交易所的互聯互通機制覆蓋了香港股市92%的成交額。
相對於香港,新加坡股市雖然更多元化,上市公司來自本土、其他東南亞國家,還包括一些中國內地企業,但新加坡股市市值僅約6,600億美元,與香港相去甚遠;新交所今年前兩個月股市日均成交額為9.44億美元,同樣落後於香港。
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積極向好,港股漲幅全球第一,目前有120家公司排隊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