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國際化系列(三之三)】由懷舊符號 向系統樞紐 香港需勇做電影強國「超級增值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開始嶄露頭角,憑藉國際化優勢,很快成為面向世界,特別是東南亞市場的一張閃亮的名片。如今談到香港電影,受訪者均充滿懷舊情懷,也看到香港在中國電影國際化的過程中,發行網絡存量資源與國際人才儲備、銜接內地內容生產與國際市場規則方面,降低中國電影「硬出海」摩擦等「關鍵產業節點」的積極作用。2025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積極呼籲,建議中央支持大灣區各城市共同合作,將「香港國際電影節」打造成為世界第四大國際電影節,為優秀國產電影走向國際建立大平台,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影視之都」的地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香港還沒有做起來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內地著名編劇汪海林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說,當大眾談論電影節的時候,不僅要看紅毯明星的娛樂星光,也要看背後的交易以及創作人在一起的交流和合作的火花。「一個城市要做好國際性的電影節,意味着大的投入和政府的支持,以此逐漸建立自身在國際文化交流創作上的話語權。」汪海林說,「當下,香港電影因體量問題,生產規模縮小,但它的文化影響力比市場影響力更重要,這不妨礙香港建設成為一個電影項目的評估中心和信息發散的中心。」而香港匯聚眾多國際知名導演、演員,香港將如何整合資源,也是汪海林一直期待的。
建世界級電影節需加碼開放
和威尼斯、戛納、柏林電影節相比,具有亞洲歷史最悠久、已近20年歷史的香港亞洲電影節,因深耕亞洲和華語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仍遜於前三者。
「國際三大電影節,它們最重要的核心還是在於它們是電影版權交易的一場盛會。」熟悉國際發行的業內資深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說,「首先它需要極大的開放程度。不管影片來自哪個國家和地區,是什麼語言、題材,都有可能獲得最佳影片獎。」上述人士說,如果香港也有這樣強大的版權交易功能,吸引海外眾多買家到香港,香港就有機會建設國際第四大電影節。「畢竟中國內地的票房市場是世界最大的票房市場之一,所以要想怎麼吸引全球電影人能來香港,通過這個市場賺到錢,這才能有機會真正把它打造成一個有國際級影響力的電影節。」
「像澳大利亞、新西蘭推行的退稅政策,吸引全球眾多電影人去拍攝,如果中國也能夠做一個50%的退稅,絕對也有很多人來拍。」該人士認為,中國應該在本土之外,吸納更多海外優秀電影人一起豐富中國電影的表達。他強調,中國的作品之多元和豐富絕對不應是紙上談兵,而是嘗試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點去做好戲劇衝突的故事內容,令作品的經典可塑性加強。除了創作空間,也需要讓大家能夠在中國票房市場共享收益,可以實實在在出作品、賺到錢,吸納全球的優秀創作力。
籲設基金助「合拍片」重心落港
今年3月1號開始生效的CEPA《協議二》,關於影視方面的內容有三條。其中,港澳影視企業投資內地電影,如果作為聯合出品或者是排名第二以後的出品方,便可以國產片進行申報。而過往海外進口片進入內地,每年有34部的限額,分賬比例為淨票房的25%。CEPA《協議二》中有關港澳影企投資電影的條款生效,意味着曾一直是海外片待遇的港產片,將不再受上述配額,和高分賬比例限制。
唐季禮說,如果把合拍片的中心遷移到香港,不僅於華語片的全球化是一個新機遇,對當前不景氣的香港影視行業也是一劑強心劑。「合拍片是大勢所趨,從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取得的成果來看,吸收更多先進生產力和優勢資金,能夠讓大家在交流互鑒中獲得更好的成長。」
「可以去看看,全中國有多少上市公司的創投基金有專門針對影視生產的投資?政府的扶持創作基金也需要繼續加大力度。」唐季禮認為,環視內地各個電影節的創投會,至今仍少有大的文化產業基金跟進投資,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產出培育機制。「如果我們有天使基金去投資這些好的創意,把它們變成劇本;也有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去扶持新導演,幫助他們把項目開發出來,這樣才能有更多項目出來,吸引更多人把資金投向影視。」
唐季禮認為,當下香港應借助其金融、審查等制度優勢,用好自己「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的機遇,盡快成立文化產業、內容生產投資基金中心,以此為絕對優勢吸引全球資金與人才來港投資和創作,再聯動內地或者大灣區的生產製作能力,共同做好華語電影和它的全球市場;另外,針對影視行業要有持續性實惠政策,不斷培育出新的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專業人才和他們的項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