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視住劏房的精神壓力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全球專業青年倡議行動創始召集人
人們的居住環境,會因個人情況和社會規劃而有所差異,這是常理。居住空間寬敞,自然讓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然而,若以為身處納米樓乃至劏房這樣狹小的居住空間,僅是面積縮小,別無其他影響,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是,長期居住在劏房,會給居住者帶來精神壓力,那是鐵一般的事實。
居住面積狹小,必然引發擁擠問題。政府數據顯示,本港大概有11萬個劏房,居住人口超過21萬名居民。與此同時,由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供的數字可見,劏房樓面面積的中位數約125平方呎,有一半劏房面積不足140平方呎。部分劏房面積甚至不足75平方呎,也就是連7平方米都不到。
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中,幾口人共同居住,根本無法通過實體分隔出獨立房間來保障隱私。因此,劏房居民嚴重缺乏個人空間,同時也無法擺脫日常生活恒常受到其他家人干擾的困擾。久而久之,父母可能會承受精神壓力,出現失眠症狀,與孩子的溝通也會減少。對於兒童而言,生活在劏房家庭的孩子,可能會產生抑鬱、孤獨情緒,甚至血壓升高等情況。此外,由於無法擺脫外界干擾專心學習,學業成績下滑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無助,有些小朋友還會因自卑而疏遠他人。更關鍵的是,這些心理狀態會伴隨孩子成長,延續至成年。
幾天前,首批簡約公屋的元朗攸壆路項目派匙了,成功申請的居民已陸續分批入伙。這個離錦綉花園不遠的項目,提供近1,800個一至兩人單位和390個三至四人單位。簡約公屋同類型單位的面積,通常僅比傳統公屋小1至5平方米,三至四人單位樓面面積約25平方米,四至五人單位更達到約31平方米。相對寬敞的居住環境,不但能夠改善居民的身體健康和家庭狀況,還能減輕精神方面壓力,確實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