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基石/內地甘泉送香港 脫制水之苦

  圖:(上)泵站內的水泵是讓水逆流的關鍵機器,這是金湖泵站的水泵,東江水在經過這個泵站後,水位已到達海拔46米。\大公報記者伍軒沛攝;(中)上世紀六十年代制水,每四日供水四小時,市民「有錢都無水」。(下)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曾經歷制水,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圖:(上)泵站內的水泵是讓水逆流的關鍵機器,這是金湖泵站的水泵,東江水在經過這個泵站後,水位已到達海拔46米。\大公報記者伍軒沛攝;(中)上世紀六十年代制水,每四日供水四小時,市民「有錢都無水」。(下)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曾經歷制水,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香港三面環海,淡水資源短缺,隨人口飛速增長,香港在60年代經常因水資源不足而制水,1963年香港出現重大旱情,一度只能每4日供水4小時,大大打擊民生和經濟。為解決香港淡水資源短缺,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一聲令下,中央撥出專款3800萬元,以11個月高速建成東深供水工程,從此結束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更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石。時至今天,東江水供港水量佔全港淡水用量近八成。

  沒有東江水,香港連基本的飲用水都成問題,沒有水清潔,衞生情況惡劣,「民生都過不好,何來經濟起飛?決成不了亞洲四小龍。」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曾經歷制水,深明淡水資源對香港的重要性。60年前,他僅得幾歲,看見人們為爭一口水而大打出手,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每次輪水,大家就拎齊家中的水桶、鐵罐到街邊排隊。每次供水只有4小時,數百上千人大排長龍的景象,非常誇張。」

  中央政府急香港所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一聲令下,中央撥出專款3800萬元,以建東深供水工程,解決香港市民用水問題。「這筆錢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可不是小數目!而且全國鐵路運輸優先以東深工程的材料運送為優先,對香港同胞飲水問題的重視,可想而知。」東深供水工程初期建設者李幹當年親身參與到這場大工程中,與上萬人一起親歷辛酸。在建設期間,廣東共經歷了五次強颱風侵襲。李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強颱風侵襲時,很多水泥、物資和設備都被大風捲走。所有工程人員顧不及夜裏的狂風暴雨,連忙起來搶修。「當時工程初開,工地沒有照明工具,我還很記得,最終夜裏是開着一輛解放牌汽車,打開車頭燈作為照明,大家才能在夜裏搶修。」在李幹的印象中,同樣的事情發生過兩次。直到1965年2月27日,東深供水工程落成大會在塘廈舉行,電閘一拉,源源不絕的東江水終於湧到香港,困擾香港多年的水荒終於畫上句號。為了紀念那段辛酸的日子和浩大的工程,他寫了一首詞,「泮湖山巔砍半去,新開河道暢通航,甘泉送香港……」\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