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蛇年話「蛇口」(下)

木 木
蛇口鄉情館位於蛇口片區中心地段,面積約350平方米,分主題區、歷史區、人文區等。通過文字說明、圖表示意、實物展示和屏幕輪播等形式,生動再現了蛇口原住民的姓氏淵源、村落演變和風俗習慣,提綱挈領地追溯了深港蛇口鄉親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鄉愁鄉情鄉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大門外牆上,除了懸掛蛇口鄉情館的牌子,旁邊還掛有幾塊牌子:香港蛇口同鄉會,深圳鄉情文化基地,居深港人聯誼會,深港青年交流服務中心。走進鄉情館,看着一件件精美展品和小巧務實的活動空間,你不由心生感動,在這繁華喧鬧的都市一角,竟有如此一個展現蛇口發展歷程的微縮窗口,一個維繫海外鄉親情感的文化基地,一個服務深港青年交流的聯誼平台,一個能喚起蛇口人共同記憶的精神家園……
我被進門處一塊名為《蛇口「十六個一」》的展板吸引。展板列舉了蛇口數百年發展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16個歷史事件和文化遺產。透過這「十六個一」,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蛇口這塊彈丸之地,因為特別的機緣,拓展出遠超其體量的歷史縱深和空間格局。從這「十六個一」中,可以獲得四方面蛇口印象:
一是英雄史詩,包括「一部詩篇」,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彪炳千秋的正氣歌《過零丁洋》;「一場勝仗」,明朝中葉屯門海戰第一次取得了反擊西方殖民侵略的勝利;「一條要道」,蛇口海域是千年商都廣州對外貿易出海必經之道;「一處前哨」,赤灣炮台聳立在鴉片戰爭和虎門銷煙的最前哨。
二是改革引擎,包括「一個紅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聲炮響」,中國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在蛇口炸響;「一個故事」,深圳經濟特區譜寫「春天的故事」在蛇口拉開序幕;「一句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作為蛇口精神亮相國慶35周年天安門廣場花車巡遊。
三是發展熱土,包括「一幅題詞」,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視察蛇口並題詞「揚帆四海,振興漁業」;「一個漁港」,蛇口漁港位列農業部一級漁港、廣東省十大著名漁港、深圳市菜籃子工程基地;「一次轉型」,蛇口從傳統小漁村轉型為現代化濱海城區;「一顆明星」,蛇口街道榮獲中國街道之星、廣東省街道之星、深圳市街道之星稱號;「一顆寶石」,內伶仃島被闢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是內聯外通,包括「一條紐帶」,深圳灣大橋成為連接深港兩地的第一條跨海大橋;「一個關口」,深圳灣口岸是亞洲最大的客貨綜合性公路口岸;「一個典範」,香港蛇口同鄉會作為街道級同鄉會積極為愛國愛港愛鄉事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蛇口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久負盛名的蛇口漁港,延續着深圳這座南國新城從遠古走來的漁村記憶。蛇口漁港的前身蛇口避風塘,原本是一個天然海灣,因其灣深水平,長期是周邊漁民蠔民出售漁獲、維修船具、補充淡水的集散地,並逐漸成為蛇口經濟活動和歷史發展的主要承載地。1953年蛇口漁民鄉成立後,寶安縣對避風塘進行了多次海域整修及陸域擴建。上世紀九十年代,隨着建設用地日趨緊張,避風塘回填改建蛇口廣場,同時在外圍海域築堤建設了蛇口漁港。
蛇口漁港2000年建成開港,不但承接了傳統的漁船避風和生產作業功能,還設置了一個由海產品交易市場及冰庫組成的漁人碼頭,佔地4萬多平方米,一度是珠三角地區最大的海鮮進出口港口。2018年以後,漁人碼頭因應濱海休閒帶升級改造,將繁忙的漁業貿易碼頭建設成市民海邊休閒的好去處。現場採購的海鮮,可以在附近的老字號餐館裏加工,地道的口味不但刺激着周邊居民和遊客的味蕾,還吸引了不少香港老饕專程前來打卡。
當然,蛇口的「海味」遠不止於此,這裏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覆蓋華東、華南兩大海域。華東海域雖然遼闊,但與浩瀚的太平洋之間只有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歷史上人口密度和經濟活動都相對較弱。華南海域與整個亞洲南部、非洲東部以及歐洲東南部相通,素來人口稠密,商業發達。遠古海上絲綢之路正是經南海進入印度洋,後來雖開闢了橫跨太平洋的海上貿易航線,通常也是從華南出發,經南海進入南太平洋。官方航海活動如鄭和下西洋,也是從這裏告別故土,揚威四海。東南亞地區由此成為早年中國人出海經商或移居海外的首站和主要聚居地,習稱「下南洋」。
這樣一種海洋文化傳統,凸顯了蛇口的節點地位。赤灣天后宮也因此與天津、泉州的天后宮齊名,成為媽祖文化的三大道場之一。並且,赤灣天后宮由於地處南海門戶樞紐,往往成為大小船隊國內航線的最後一站,自此進入茫茫遠洋。明代朝廷使節出使東南亞各國,必來此上香拜謁。在這裏舉行的「辭沙」祭海大典,被列入國家祭祀活動。
赤灣天后宮始建於宋代,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越發氣勢宏偉。天后宮正殿面寬24米,高16米,重簷高台,上懸雍正、乾隆、光緒三帝御書金匾,頗具皇家風範。大殿前塑有天后寶像,通高六米有餘,慈祥端莊,威儀肅穆。廣場上聳立着巨大的「海門神寺」牌坊,藍天碧海映襯,十分壯觀。長期以來,這裏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想當年,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慨」位列「新安八景」之首,必有它的道理。
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經略南海到宋元海戰文天祥慷慨悲歌,從鴉片戰爭林則徐飲恨南粵到洋務運動師夷長技組建招商局,再到改革開放潮起珠江,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一路走來,蛇口都是最直接的見證者!今年是蛇年,在中華傳統文化裏,蛇是靈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徵。蛇年話「蛇口」,撫今追昔,引發諸般感悟,題詩二首以為記:
(一)
久聞蛇口南山下 吐浪吞波向海涯
片片雲帆接浩瀚 灣灣碧水映流華
長橋飛渡香江近 大宇遙看日影斜
每有客來相與問 當年炮響是誰家
(二)
西洋下罷下南洋 立志千秋拓海疆
心繫廟堂國運遠 情牽百姓福延長
等閒前路萬重浪 為有天妃一炷香
漢業唐功皆往矣 開山炮起看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