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電影需要怎樣的題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受訪者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受訪者供圖

  以《流浪地球》《哪吒2》為代表的工業化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取得成功,體現了中國電影工業在技術能力、資金投入、工業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顯著進步。多名受訪人士對中國電影出海題材如何破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扎根於本土,跟當下觀眾的價值觀和美學喜好去做連接、打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電影作為大眾娛樂,還是要有真正的寫實人物。這個時代鮮活的人,有精氣神的人,都值得去創作和記錄。「當下電影人的創作需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表達民眾的喜悅、困擾、憂傷和風險……題材也需要更加廣闊,既有中國人對未來世界的關注和解困,也要在現實生活中把鏡頭對準普通老百姓。」

  「中國的商業電影在內容普世性和國際共鳴感方面還需要重塑和不斷加強。例如《寄生蟲》《魔法壞女巫》這些以人性共鳴、情感價值贏得全球觀眾的电影,都值得研究和好好思考。」肖博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影視轉換、改造上需要有更多當代性。「說得直白一點,不但做得不夠,某種程度還在後退。」

  「我們如果確定這部影片是要走向全球的,我們不能期待別人為看你的電影要先了解誰是李煥英,知道她是『媽媽』就行。」熟悉國際發行的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雖然荷里活傳統上製作和發行原創故事,但全球創意合作的興起讓海外更願意去尋找在全球引起共鳴的中國故事。他舉例中國女導演賈玲的《你好,李煥英》(海外翻拍版名為《Hi,Mom》)與《熱辣滾燙》(海外版名為《Yolo》),被國際發行商索尼買下翻拍權和全球發行權,「顯而易見,相比《哪吒2》與《長安三萬里》,這兩部電影都更能抓住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情感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