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被忽視的影視翻譯


華人影業總裁應旭珺早前在接受央視6套《中國電影報道》採訪時就稱,過往海外華語片鮮有英文配音。另有從事影視翻譯的受訪者揭露,中國電影產業似乎並未將翻譯環節納入正規產業鏈內。這意味着海外華語片基本以海外華人群體為受眾主體,難以進入主流方陣。
「中國電影出海首要第一步,當然是語言關。」為一家三口購買了《哪吒2》套票、定居英國的楊蔚留意到,大家討論的「急急如律令」的官方翻譯是:Obey my command(聽我的命令);「日月同生,千靈重元,天地無量」這種玄而又玄的東方神秘咒語,即使對有過在中國生活經歷的丈夫而言,也很有理解難度,「電影字幕乾脆把『日月海沙』堆砌了起來。」在她看來翻譯字幕也只能傳遞一些基本信息,但字面之外的意境和文化背景對外國人而言是一道很高的門檻。比如,哪吒自我介紹的打油詩翻譯,對不熟悉中國吟詩文化、戲劇文化的外國人而言,難以領會其中的趣味。
「什麼時候,中國電影能夠承載與世界文化溝通的重任?」專業譯者、北京爾東萱翻譯工作室創始人陳萱和團隊曾參與《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誤殺》等知名影視項目的翻譯工作,但她也切身體會到,翻譯可能是中國電影工業中不被重視的一環。她舉例稱,電影《流浪地球》第一部海外發行時,自己還曾有「千字600元」(人民幣)的譯酬。但到第二部,即便較前者有着更大的IP影響力和票房號召力,譯酬卻不升反降至千字400元,最終甚至變成志願者代勞。她認為,一部中國電影推向海外市場需要過發行商、評委會和電影觀眾三關,「但東西方文化隔閡就如一道天塹,地道準確的翻譯是通達彼此的橋樑。」
「我們看似在找一種文化自信,但很多人卻對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翻譯,不應是盲目去創造一些自以為是的詞語。」陳萱說,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過程中,應尊重外國語言的規律,做好翻譯工作,更多還是力求準確和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