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一碗炸醬麵裏的中韓百年滋味

●韓國仁川中國城有一條元祖炸醬麵街。 網上圖片
●韓國仁川中國城有一條元祖炸醬麵街。 網上圖片

  王 樂

  1845年,上海英租界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塊租界;自此以後,其他列強也紛紛效仿,在天津、漢口、廈門等地設立租界。因為統計標準的不同,在歷史上,中國租界的數量在二三十塊之間,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殊的「國中之國」的存在。而不為大多數國人所知曉的是,就在當時清朝被外界認為「昏庸無能,軟弱無力」的時候,卻出人意料地在海外其他國家建立起了中國的租界——朝鮮仁川租界,後來這裏形成了仁川的華人街,並且誕生了韓國的國民美食——炸醬麵。

  在地圖上,韓國仁川與中國威海市隔着黃海遙遙相望,仁川是朝鮮重要的港口,更是當時首都漢城(首爾)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關鍵。1883年仁川港被日本強行開埠,並且建立了日本的租界,日本的商人開始在朝鮮進行貿易活動。此時,從中國主要是山東省過來的商人和平民也開始移居在這裏經商和生活,最初中國人在日本租界區域開設商行,卻遭到了日本的反對。為此,清朝向朝鮮提出了建立中國租界的要求,要求中國人和日本人享有同樣的待遇。經過雙方談判,1884年4月中朝簽訂《仁川口華商地界章程》,仁川租界正式設立。此後,清朝的中國租界又擴大到釜山、元山等地,大量的華商來到朝鮮,在中國租界把中朝貿易做得紅紅火火,讓日本商人也望塵莫及。當時美國人比德稱讚:「中國租界是穩固的,有着漂亮的衙門和會館建築,以及成排的裝滿商品的欣欣向榮的商店。伴隨着繁忙和嘈雜的持續的爆竹聲及鑼鼓擊打聲,中國人在貿易方面明顯將日本人遠遠甩在了後邊。」

  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遷居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走到哪都離不開中國胃,於是韓國華僑們將自己的家鄉美食也帶到了朝鮮,當時的韓國華僑分為南、北和廣三大幫。因為地理優勢,其中人數最多的韓國華僑是屬於北幫——山東、東北、天津、北京、河北等地華商,他們實力強,資本雄厚,大量來自中國山東的工人們用山東炸醬麵來化解鄉愁,他們不僅帶來了山東的豆醬,還把製作炸醬麵的方法技藝也帶到了朝鮮,所以,這讓很多當時的朝鮮人狐疑:這些來自大清國的人,為什麼那麼癡迷麵食?而不像朝鮮人一樣喜歡米飯?炸醬麵是中國的一道美食,如今聞名遐邇的北京炸醬麵這道北方美食,其實源頭就在山東,清朝的御廚不少人來自山東,自然也把山東炸醬麵帶進了北京。就像當年徽班進京經過改良和融合最終誕生了京劇一樣;大量的山東人在朝鮮開啟了山東炸醬麵慢慢轉變為韓式炸醬麵的演變。

  到1916年,在朝鮮的華僑有18,000多人,從事商業的佔一半以上,在朝鮮的華商們憑着重信用、善經營,勢力漸趨擴大,幾乎壟斷了朝鮮半島的商權。1922年,華僑人數達到24,000餘人,當時朝鮮全國納稅大戶全是華商,而在這個時候,在朝鮮的山東華僑們喜歡吃的炸醬麵也開始進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良,因為交通運輸不便,不方便從國內購買山東黃豆醬,山東華僑們開始用朝鮮當地的春醬來替代,春醬原料以黑豆、生抽、糖、芝麻為主,呈黑色;然後在甜麵醬裏放入焦糖;最後改變了炸醬麵需要過水沖涼的步驟,直接熱氣騰騰地澆上醬汁——自此完成了韓式炸醬麵的轉變。這種看起來黑乎乎,吃起來不僅有些黏,還比較燙嘴的韓式炸醬麵很對朝鮮民眾的口味。當時在仁川做炸醬麵最知名的中餐廳叫「山東會館」,是1908年從山東地區移居來的22歲青年于希光所創立的中式餐館,它被公認為是第一家推出炸醬麵的餐廳。因為辛亥革命成功,清朝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中華民國就此誕生,于希光懷着喜悅的心情,將原先的山東會館更名為如今的「共和春」,此後「共和春」不僅成為韓式炸醬麵的「源頭古董店」,而且還在2012年被韓國政府購買後改建為「韓國炸醬麵博物館」,成為當地的熱門旅遊景點。

  雖然韓國炸醬麵在今天已經是日銷量800萬碗的國民飲食,成為韓國一百大民族文化象徵,但是華僑們在近代歷史上卻遭受了法律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是選擇性迫害。日本侵吞朝鮮之後,在韓華商被各種針對、限制,尤其是餐飲業實行麵粉配給制,讓很多中國餐廳破產倒閉;在韓國獨立之後,排華情緒高漲,對於韓國華僑的迫害更是升級,對華商各種打擊,不僅限制華人對外貿易,還利用改換幣制讓華商們的巨額財富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大量的華商不得不離開韓國尋求生路;留下來的華僑則謹小慎微地依靠經營小餐館來勉強餬口,但即便如此,韓國也沒有放過這些小店,對華人餐飲店實行限制性措施,如不准華人餐廳擴大規模,壓低價格,提高華人餐廳稅率,韓國餐廳和日本餐廳都可以售賣米飯,唯獨華僑經營的餐廳不能售賣米飯,米飯是韓國人的主食,這就意味着中餐廳的顧客會大量減少。這個時期的韓國華僑,只能依靠售賣炸醬麵來度日,以致於在過去幾十年裏,餐館的「掌櫃」(Jjang-Kae)一詞成為了羞辱華人的歧視性用語。

  2023年,韓國最大媒體《中央日報》的官網頭版慶賀韓式炸醬麵的誕生地仁川140年紀念日,在整篇報道裏大力宣傳韓式炸醬麵誕生於仁川的歷史,卻淡化了韓式炸醬麵與中國山東炸醬麵的淵源。如今,當遊客步入這家炸醬麵博物館的時候,你唯一能看到有展示圖片說明1883年仁川港被強行開埠後,許多來自中國山東省的工人移居這裏,他們吃的方便食品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韓式炸醬麵。在這裏,「方便食品」替代了中國已經流傳了上百年的山東炸醬麵這個稱呼,從而光明正大地將「韓式炸醬麵」歸於韓國首創,這樣的春秋筆法,不得不讓人搖頭嘆息。

  140多年過去了,小小的一碗炸醬麵,貫穿了中、日、韓三國的歷史和民族興衰,也滲透着在韓國的華人、華商們的酸甜苦辣和興衰榮辱。有人說商人無祖國,在商言商而已,那這一碗炸醬麵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反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強大的祖國,你就連一碗麵,都是保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