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天地】充滿好奇的藝術萌動(五)

趙志軍(號:大郡)
讀初中的時候,看到什麼都非常好奇,比如像篆刻、泥塑,甚至剪紙啊﹗都想嘗試一下。
那時看到老師畫上有印章,就想給自己刻一個印章。剛好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青少年篆刻五十二講》,書中有各種不同朝代的印章練習圖樣,還有常用篆字的漢字對照表,實在搞不到刻印章的石料,我先是在橡皮上用削鉛筆刀練習,後來想起家裏父親的麻將牌,有幾塊備用的無字麻將牌,就偷偷拿了父親的一塊備用空白麻將,在紙上設計了一個樣式,然後把紙反過去,用黑墨水鋼筆把反過來的圖案畫在麻將牌上,用很不專業的刻紙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刻了第一枚屬於自己的印章。這個印章我常用在自己的習作和書皮上,現在看到《青少年篆刻五十二講》的書皮上,還有這枚幼稚笨拙的印章圖形。
小的時候,我的家鄉有一種土壤叫膠泥,從地表半米之後就有一層非常細膩的澱粉狀土層,這種土層土語稱作為膠泥,膠泥用水調和酵上幾天,泥就會非常細膩和柔軟,感覺上就和陶土一樣。我用它做了幾個筆筒,半乾時用刀雕刻上樹皮的紋樣,也刻一塊剝掉樹皮的光滑平面用來寫字,然後放在陰涼處繼續陰乾,就不會龜裂了,乾透後再刷上樹皮的顏色,在上邊題上唐詩,完成後除了留一個自用,其它的贈送老師和最要好的同學做禮物,惹得好多同學都向我求這個禮物。那時,父親早晚都會點支玫瑰衞生香,以清新屋裏的空氣,沒有固定插香的地方,也沒有香座。香灰經常落得到處都是,難免母親會嘮叨他。我便照着書上古代石獅子的雕像,用細細的膠泥捏了幾個小獅子,然後在獅子的頭頂靠後一點,扎上一個小洞,小洞可以用來插香,陰乾後刷上油漆,插香的香座就做好了。送給父親一個用來插香。
父親把它放在窗台上,在獅子的下邊墊上一個小盤子,香灰就都收集在了小盤子裏,父親和母親都開心地笑了。時光過去幾十年了,父母去世已經好多年,家裏的老房子也因開發房地產被拆遷,但那個泥做的小獅子香座,現在仍坐在妹妹家的窗台上,每次回到家鄉,看到它就會無比懷念慈祥仁愛的父親和母親。
美術課上老師上了一堂剪紙課,我便來了興趣。用小剪子剪個不停,剪得多了便可隨性創作了。剪出好多雪花的圖案,也剪一些動物和人物,春節的時候貼在窗戶上,紅紅艷艷的特別漂亮。記憶中,大學畢業後在師範學校當老師時,我也曾給學生上過剪紙課。那個年代生活條件簡陋,學校年輕的老師結婚時,我都為他們剪一幅兩張大紅紙拼在一起的、一個男孩和女孩手拉手歡歌舞動的剪紙圖案,四周還有無數花朵連接在一起。貼在結婚的新房裏,屋內的氣氛特別熱烈和溫馨,這些年輕時候的同事回憶起當初,都是滿滿的幸福感和感謝之情。
這些幼稚粗拙的藝術實踐,都是我後來堅定走上藝術道路的源泉,為我後來的藝術探索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歷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