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清思】武俠小說女角色為何囿於情愛?

●圖為電視劇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和郭靖。 資料圖片
●圖為電視劇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和郭靖。 資料圖片

  在武俠小說中,男俠有各種不同的人生追求,當中包括武學、事業、國家民族福祉等,而當中又以國家民族大義最為重要。

  例如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於海外與四位女角同舟之際,縱使其愛情取捨搖擺不定,但在生死關頭,他首先想到的是保護義父的性命和民族復興的大業,可見孝義與復國實為男俠的兩大要義。

  那武俠小說的女俠又如何?

  《射鵰英雄傳》第二十六回寫到郭靖與黃蓉登上岳陽樓,郭靖默誦范仲淹名作《岳陽樓記》,不禁嘆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英雄、大豪傑固當如此胸懷!」以「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自勉的郭大俠,當然以為范仲淹之言深得其心。然而,他身邊的黃蓉卻不以為然:「靖哥哥,我不理天下憂不憂、樂不樂,倘若你不在我身邊,我是永遠不會快樂的。」

  女俠反映封建社會女性困境

  在女俠黃蓉心中,似乎只有靖哥哥,沒有一絲半點「為國為民」之念,《射鵰》結尾寫郭黃二人死守襄陽,為百姓抵禦蒙古軍時,郭靖立心為國捐軀,黃蓉則只想着騎小紅馬突圍,但她見郭靖心意已決,唯有嘆道:「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如果說郭靖決心殉國,黃蓉則只是殉情。

  武林女性之欠缺國家民族觀念,在非漢族女性的身上尤為突出。《倚天》女主角趙敏生為蒙古郡主,曾說恨不得生為男兒,輔助父王剿滅明教等反元力量。後來,她愛上了明教教主張無忌,卻不惜背叛父兄國族,並向張無忌自白:「管他什麼元人漢人,我才不在乎呢。你是漢人,我也是漢人。你是蒙古人,我也是蒙古人。」

  趙敏不管什麼華夷之辨、民族大義,只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愛情幸福。她的民族認同是依據情人的身份(漢人)而來,因此後來她輔助明教抗元,竟然變成了「蒙奸」。

  武林女性的國族意識薄弱,也許反映了封建社會女性以家為本的身份認同。在「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下,女性角色僅限於家中的女兒、妻子或母親,而非一國的人民。

  「女國民」此一名詞及概念,至清末方出現。從現存文獻所見,「女國民」一詞最早或出現於1903年,胡彬夏等留日女生所成立的「共愛會」章程:「本會以拯救二萬萬之女子,復其固有之特權,使之各具國家之思想、以行自盡女國民之天職為宗旨。」此時的中國女性方真正走出家門,擁有不再依附於男性的獨立國民身份。

  ●馮慧心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