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考生壓力 需重拾教育初心

  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培僑中學教師

  香港中學文憑試開考在即,學友社最新調查揭示考生壓力指數持續攀升至6.9分。這個看似抽象的數字背後,是應屆考生無數個挑燈夜讀的身影,同時也是教育系統結構性矛盾的具象化呈現。當我們試圖緩解考生壓力時,不能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面,而應直面香港教育制度中的癥結,也要重構教育本質對於學生、家長甚至教育工作者的深層認知。

  人才培養簡化為標準化考試

  以筆者十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所見,公開考試壓力早已超越單純課業負擔,已演變為制度性焦慮的集體投射。現行教育體系將複雜的人才培養簡化為標準化考試的數字遊戲,全港近五萬名考生被強行納入同一套評價模組。考評局數據顯示,八大院校聯招學位低於考生人數,縱使現在一眾考生的競爭相對筆者當年而言已經明顯降低,但這種稀缺性競爭依然迫使學生在有限的知識賽道上「內卷」。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考評制度改革,中文科取消口試、通識科轉型公民科等變動,在缺乏系統銜接的情況下演變為新的不確定源。

  另一方面,學生、家長所接受的社會價值觀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焦慮。補習天王年收入過千萬的神話、每年放榜後不同媒體上對於「狀元」的熱捧,都在強化「一考定終身」的集體潛意識。這種扭曲的價值導向,使得考生被迫將自我價值與考試成績強行綑綁,筆者認識的某band1中學心理輔導主任透露,其學校近年出現考生因校內模擬考失利而自殘的極端案例,正正是這種異化教育的惡果。

  教育評價體系需根本性變革

  破解考生壓力困局,需要教育評價體系的根本性變革。芬蘭教育改革的啓示值得香港借鑒,比如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將課程研習報告、專題研究成果等過程性評價納入升學考量。現時文憑試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校內評核報告作為最終成績,但其比例依然偏低,中英文作為文憑試的「死亡之卷」,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分數出自校本評核。不少教育研究都表明當學生擺脫應試框架展現真實能力時,其創造力遠超傳統筆試的測量範疇。這種改革不僅需要考評技術的革新,更需要整個社會破除對標準化考試的迷思。

  另外,考生的自我認知重構是紓緩壓力的關鍵內因。心理學中的「成長型思維」理論指出,當學生將挑戰視為成長契機而非生存威脅時,抗壓能力會顯著提升。筆者所在的培僑中學中五級曾為學生舉行「失敗工作坊」,由教師向學生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比如是模擬面試失敗、公開演講失誤等場景,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彈性心態。這種訓練不是逃避壓力,而是培養與壓力共處的智慧。

  教育改革的深層命題,是如何在後工業化時代中找到「標準化評價」與「人性化成長」之間的平衡點。站在文憑試改革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的不是更精巧的應試策略,而是重拾對教育的初心。壓力管理從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關乎我們要締造怎樣的下一代的價值抉擇。解構文憑試壓力困局的過程,正是香港教育重獲新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