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以歌為線的回憶

  劉志華

  歌聲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它能瞬間抓住你的心,讓思緒隨之翩然翻飛。在眾多能打動人心的歌聲裏,老歌有着獨特的韻味。「大海航行靠舵手……」「樹上的鳥兒,成雙對……」不經意間,這些老歌的旋律悠悠然地飄進耳朵。剎那間,童年夜晚的某個畫面便在腦海徐徐展開。

  在那個沒有月亮的夜晚,一盞煤油燈在桌子中間靜靜地亮着,柔和的光向四周瀰漫開來。昏黃的光暈下,父親端坐在長板凳上,二胡架在腿間。他的手指熟練地在琴弦上來回滑動,婉轉悠揚的旋律便從琴筒中潺潺流淌。母親坐在父親的對面,臉上帶着淺淺的笑意,她和着父親的琴聲自然地哼唱着,就像她平日裏操持家務一樣,熟練又自在。她的歌聲質樸而純粹,毫無修飾,但每個音調裏都蘊含着對生活的熱愛。

  我靜靜地依偎在母親身旁,目光落在父親身上。只見父親嘴唇微微抿着,頭和身體隨着音樂的節奏輕輕搖擺,穿着拖鞋的腳一上一下地踩着節拍,他的眼神透着些許迷離,一副如癡如醉的樣子。我好奇又認真地端詳着他的表情、他的動作,還有在他手指下跳躍而出的音符。我的耳朵,已被歌聲和琴聲佔據得滿滿的。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到舒服和愉快。長大後我才明白,那種感覺便叫做幸福。

  隨着年齡的增長,童年的幸福時光漸漸遠去,而我也開始有了一些讓父母頭疼的經歷,比如「翹課」。

  「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上幼稚園時常聽的《上學歌》,本傳遞着積極求學態度。可這旋律總將我拽回到那個翹課時光。那時,父親在縣城工作,兩個哥哥也跟着父親在縣城讀書。家中大多時候就只有我和母親,我十分依賴母親。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父親打算送我去上幼兒班。當時幼兒班孩子年齡參差不齊,我年紀最小。膽小怯懦的我,只要一離開母親,心裏就充滿了惶恐。常常母親剛把我送到幼稚園,隨後我就偷偷地跑回家。對於我這種耍賴皮的做法,母親也是無計可施。

  有一回,父親休假在家,他決定親自送我去上學。慌亂中,我偷偷躲到了離家不遠處那廢棄的豬圈裏。我聽到父母一遍遍地呼喚我的名字,可是我就是不回應。最後,還是被父親找到了。他先是溫和地哄我,試圖勸我去學校,然而我卻哭鬧不休。父親見我如此執拗,頓時生了氣,他從柴火堆裏折了一根杉木枝,揚起後再問我了幾遍:「你要不要去上學?啊?要不要去!」父親見我堅決不從的樣子,氣得開始抽打我的雙腿,那是我唯一挨揍的經歷。我隱約還記得,杉尖穿過褲子扎進皮肉時那尖銳的疼痛。父親那恨鐵不成鋼的失望與憤怒的眼神,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現在回想起來,又好笑又羞愧。

  成長總是伴隨着各種經歷,在經歷了年少的懵懂和淘氣之後,青春的旋律悄然奏響。那時,我與閨蜜在同一個學校代課,課後的我們形影不離。我的睡房掛着圓形蚊帳,上面掛着五顏六色的綵燈。夜晚打開開關,房間便被閃爍的七彩光芒籠罩,如童話裏的水晶宮殿,浪漫至極。我們慵懶地臥在蚊帳裏,孟庭葦空靈純淨的歌聲在耳邊縈繞。「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為何每個妹妹都那麼憔悴……」那哀怨惆悵的歌聲恍若一縷輕柔的風,毫無聲息地鑽進我們的心間。瞬間,我們原本平靜的心湖泛起層層漣漪,不由自主地思索起來。我們一邊在腦海中勾勒着歌裏楚楚可憐的妹妹形象:她或許眉眼低垂,神色憂傷,一邊又忍不住聯想到自己。在這個青春萌動的年紀,我們對愛情既充滿嚮往,又有着一絲害怕。害怕自己也會如歌中的人一般,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之中,這種矛盾的心理在歌中不斷交織、碰撞……

  不同的歌曲裏承載着特定的時光和故事,它們真實記錄着我們的成長軌跡,印刻着情感的起伏與生活的經歷。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回憶湧上心頭,腦海中快速地閃現着,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畫面。情緒在歌聲中瀰漫開來,有甜蜜的、憂傷的、溫暖的……以歌牽繫的回憶,默默見證着我們的成長。曾經,我們幼稚懵懂,在歲月洗禮中走向成熟;往昔,我們脆弱敏感,於生活磨礪中變得堅強。這些回憶,是生命的珍貴饋贈,是歲月的獨特勳章。每段旋律,都能開啟記憶之門,帶出難忘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