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減少浪費濫用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出爐,重點為「有加有減」,不僅調整服務收費,更多的是加大「貧急重危」病人的保障,減少浪費濫用,提升服務效率,達至善用公營醫療資源。同時透過醫療資源的合理再分配,將釋放有限的公營醫療資源給有需要的病人,從而維持香港優質高效的公營醫療服務,強化醫療系統可持續性。政府是次大刀闊斧推展改革的決心,值得肯定和支持。
本港醫療系統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成本上漲等挑戰,公營醫療開支猶如「坐火箭」般飆升,加上醫療服務由大量公帑資助,市民共付比率低,收費改革必然是推進醫療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不過,收費改革並不是理順各階級醫療服務的靈丹妙藥,醫療系統中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正視。最新收費方案中,急症室第三類至第五類(緊急、次緊急、非緊急)的病人的收費增至400元,相信可將輕症病人分流至普通科門診或私營診所,同時減少服務浪費。另一方面,公私營門診服務不足,只有少數私家診所設有夜診;公營普通科門診的夜診服務同樣短缺,而且門診每日籌號有限,一籌難求已成常態,期望新收費能產生理順服務的作用。
新收費方案將於2026年1月生效,並於未來5年分階段落實。當局應做好公眾解說和教育,推動改變市民求醫習慣。同時,政府亦應把握契機,着手優化醫療系統的其他環節,包括探討加強公營夜診和設立24小時門診服務、鼓勵私家醫生延長服務時間、加大力度推展基層醫療(例如慢性疾病治理)、增加醫護人手,多管齊下、展現更大勇氣擔當,持續推進醫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