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R世界 感官怪奇

  ASMR(自主感官經絡反應)是網絡社群創作的名詞,其特點是「結合了正面的感覺,與皮膚上有一種獨特類似靜電感應般的刺痛感」。由網絡創作而生的行為,搬到現實生活中,會給人帶來怎樣新鮮的感受?香港首個以ASMR為主題的展覽——《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首次登陸亞洲,正式於AIRSIDE內的GATE33藝文館開幕。 文、攝:胡茜

  是次展覽由瑞典建築與設計中心(ArkDes)當代建築與設計策展人James Taylor-Foster策劃,此前已在瑞典及倫敦展出。此次亞洲首展登陸香港AIRSIDE的GATE33藝文館,特別加入本地藝術家簡僖進(AK Kan)及林建霖(Kin Lam)的全新委約作品,以香港獨特的視聽感官文化為ASMR這一全球現象注入本土視角。

  「特長梳化」放鬆身心

  ASMR是一種由特定聲音或動作觸發的深層放鬆或愉悅體驗,如耳語、輕敲聲或刮刷物件的觸感。這一現象在社交平台上的相關影片瀏覽量已突破千億次,被視為緩解壓力、對抗孤獨與焦慮的自我療癒方式,並演變為全球文化運動。展覽首部分追溯ASMR起源,展示Jennifer L. Allen於2009年創造「自主感官經絡反應」一詞的檔案,包括2011年首篇維基百科文章、2012年團隊會議紀錄及首個Facebook群組章程等歷史文件。

  展覽核心為佔地逾100平方米的「ASMR領域」,核心裝置「特長梳化」由超過一公里長的柔軟條狀靠枕組成,觀眾可在此放鬆身心,體驗13件涵蓋催眠、冥想、耳語及精細工作近距觀察的視聽作品,沉浸於ASMR的感官世界。

  致敬「ASMR 教父」

  展覽中特別設立了一個向已故電視節目主持人兼畫家 Bob Ross 致敬的區域,他以溫婉的聲音、柔和的筆觸,被公認為「ASMR 教父」。展區展出三幅 Bob Ross 原創畫作、其經典節目《繪畫的樂趣》(The Joy of Painting)的片段及標誌性 YouTube 獎牌,讓觀眾沉浸在「非刻意ASMR」的經典魅力。瑞典藝術家Tobias Bradford的《那種感覺//無法測度的渴求》以仿真舌頭滴落合成「唾液」,挑戰感官極限;法國藝術家Marc Teyssier的《人工皮膚手機殼》則探索ASMR與設計的跨界可能。

  本地創作部分由朱天韻策展,簡僖進及林建霖帶來多件香港主題首展作品,通過聲景捕捉本土文化及日常氛圍。其中《ASMR創作站》邀觀眾以本地日常物品創作個人化作品;現場還原港鐵、巴士及小巴場景的聲景,揭示這些交通工具成為香港人「安睡場所」的獨特現象。《香港聲景》則展現公開徵集的本土聲音作品,引領觀眾尋找屬於香港的ASMR體驗。

  《感官怪奇:走進ASMR的世界》

  日期:即日起至7月13日

  時間:星期一至四 12:00am - 8:00pm 星期五至日 11:00am - 9:00pm

  地點:AIRSIDE GATE33 藝文館 Shop 312

  標準門票:港幣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