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捉錯用神的傳統故事\輕 羽
太陽之下無新事,中外電影圈經常會將傳統故事重新拍攝,一方面以新科技製作獨特視覺效果,又或將舊故事解構剖析,貼合現代人的感情和配合社會意義。當中只有少數成功例子,例如我國的動畫電影《哪吒》系列便能反轉傳統,破舊立新。西方荷里活亦不時重拍童話故事,雖然娛樂性豐富,能夠勾起成年觀眾的童年回憶,但是拍攝手法和重構的訊息是否能與觀眾聯繫,則是見仁見智。
近期公映的《白雪公主》是其中一齣家喻戶曉的西方童話故事,是次由真人演員擔演的電影版本,卻惹來不少爭議。《白雪公主》的故事本來十分簡單,正邪對立明顯不過,主旨就是希望人們不要以貌取人,並要留存純真愛護之心。電影版本為了添加新意,安排一位有色人種女演員飾演白雪公主。為了迎合當代社會的反歧視觀念,角色的人選本無不妥,可是故事明明是「白雪公主」與邪惡皇后的對壘,現在勉強將公主角色變質,就是偏離了故事的原意。除此之外,故事的七個小矮人老實可愛,一直以來深受讀者及觀眾歡迎。若以公平原則看待,大可安排真正的侏儒演員參演,現在電影以電腦動畫塑造該等角色的獨特形象,難免受人非議。
這令我想起多年前曾在香港觀看一個兒童劇團的節目《愚公移山》。表演團體以互動劇場形式,於小型劇場重現該傳統故事。男主角飾演的愚公為了鄉民出行便利而決意移山,壯志未酬便由後代繼承遺志。但是劇中出現了現代環保人士,該等人士認為愚公的行徑干擾了郊外環境,影響了濕地發展,更令雀鳥無處棲身,「移山」的行為不應持續。我觀賞的場次剛巧有些教師作為觀眾,演後討論會便即時提出意見。《愚公移山》旨在表揚人們的堅毅精神,與現代推行的環保概念並無關係,劇團的演繹明顯是穿鑿附會,曲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