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讀者/奧坎剃刀\米 哈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句話,是邏輯原則,也是寫作上的一把利刃,名叫「奧坎剃刀」。

  奧坎剃刀,源於十四世紀英國修士威廉·奧坎,他的原意是:在多個解釋中,最簡單的那一個往往最接近真相。在寫作上,這句話同樣適用,因為讀者不欠你耐性,句子不該拖泥帶水,該刪的,就要「剃」掉。

  提到簡約寫作,不能不提英國兒童文學大師羅德·達爾(Roald Dahl)。他的作品像《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女巫》、《小魔女瑪蒂達》等,至今仍深受大小讀者喜愛。他的故事明快流暢,語句簡潔,意象鮮明,文字是為孩子量身定做,卻又令成人拍案叫絕。

  達爾懂得用最少的字,說最精彩的故事,也讓讀者在輕鬆的節奏中,一口氣讀到底。他文字之明快,可以到什麼程度呢?例如,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裏,他形容狐狸先生快速挖洞的段落,只用了重複有節奏的動詞,就讓畫面充滿動感:「他挖呀挖呀挖,越挖越深,越挖越快。」

  沒有多餘的形容詞,沒有長句套長句的拖拉,簡單的詞彙,就讓節奏變得不拖泥帶水。簡約的文字,就是對故事語感與節奏之講究。因此,當你寫故事時,不妨提醒自己:這個「的」有沒有必要?這個「了」是不是多餘?一句對白結尾加個「呢」或「吧」,是否只是口氣填充?當我們以「奧坎剃刀」把這些贅字刪去,語句就會利落。

  此外,還要提防歐化用語,即那種看似文雅,實則繞口的翻譯腔。例如「他做了一個決定」,是否可以直接說「他決定了」?「她展現出她的關懷」,是否可以改為「她關心」?越簡潔,越真切,越打動人心。

  寫故事,不是寫報告,內容重要,但吸引人讀下去的風格同樣重要。故事需要流動,需要節奏,更需要節制。言簡意賅,不是損失,而是功力。當你用「奧坎剃刀」來修剪文字,刪掉枝節,你自然會雕刻出故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