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觀察】跨境救援已成常態 中國展現大國擔當
中緬邊境的畹町口岸,掛着「中緬胞波情誼深」橫幅的運輸車隊晝夜不息;急赴震區的多支中國救援隊伍與死神賽跑,力求在震後「黃金72小時」內搶救更多生命;TikTok上,中國「00後」救援隊員用翻譯軟件安慰受困老人的片段獲千萬點讚……緬甸強震發生後,中國第一時間組織了多層次、多種形式的「萬里馳援」,不僅展現了中國在應急救援中的積極態度和高效協同能力,更凸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國際人道主義事務中的道義與擔當。
「如同一把巨刃切入地球」,此次地震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最大地震,也是緬甸近百年來最具破壞力的一次自然災害,讓這個長期因內戰而處於落後狀態的鄰國陷入巨大的困境。
向國際展現專業與溫度
地震當天,中國外交部迅速表態,「願盡己所能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和支持」。從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到派出包括政府主導、民間組織在內的多層次救援力量,再到提供帳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飲用水等災區急需物資,中國在震後迅速採取的一系列行動,生動詮釋了、更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和人文情懷。
在災區,中國救援隊夙興夜寐,與時間賽跑、為生命接力,他們攜帶全功能生命探測儀、地震預警系統、便攜式衛星電話、無人機等高科技設備,用破拆工具撬開廢墟生機,在餘震中點亮發電照明設備,讓國際社會見證中國救援的專業與溫度。
面對災難第一時間援手
近年來,面對他國發生突發災難災害,中國跨越山海、萬里馳援已成慣例。
無論是日本9.0級特大地震、莫桑比克熱帶風暴、尼泊爾8.1級強震、土耳其7.8級地震,還是菲律賓颱風、印尼海嘯,中國都第一時間向受災國伸出援手、提供支持。
這種擔當既源於「達則兼濟天下」的中華文化傳統,也是不斷走向國際舞台中心的新時代中國對大國責任的主動回應。當某些國家將援助政治化時,中國以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的積極作為表明:真正的國際主義,不在於言辭的高調,而在於危難時刻伸出的那雙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