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政界法界斥如向「劫匪」遞刀搶「買路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有香港政界、法律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美國正擬對在美國港口的中國籍船舶,甚至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巨額的入港費,長和一旦出售港口業務予美資財團,可能導致中國船舶日後進入相關港口碼頭時被額外徵收高昂費用,這猶如向「劫匪」遞刀,國家對相關交易有着保護和管轄權,而審查的做法也符合國際慣例。「任何國家地區絕不會容忍助長危害國家安全的情況。」奉勸有關企業切勿以「在商言商」為藉口罔顧國安風險的不可逆性,應即時中止不當交易。
近日有香港商界人士質疑有關交易只是所謂「在商言商」,甚至認為外人不清楚交易細節,應該「等一等、靜一靜」。
立法會議員林琳不同意有關說法,認為有關交易涉及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在內全球43個港口,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影響重大,而長和身為全球港口資產最多的中國香港企業之一,不可能不懂得有關港口在中美磨擦下的重要戰略意義,絕不應僅從純粹商業角度考慮該次交易,而任何對危害國家安全情況的猶豫觀望態度都可能構成責任缺失。
大律師龔靜儀指出,美國於2024年12月出台《船舶法案》,提出「禁止對中國籍船舶、中國實施運營船舶施行豁免噸位稅和燈塔費」。此法案對中國航運和貿易產業造成多方面影響,包括對中國實體擁有或運營的船舶徵收額外稅費,令使用中國擁有或懸掛中國國旗船舶運輸貨物的成本上升,使其競爭力低於美國旗船舶;進口商可能選擇將部分貨物轉移至美國船舶或其他非中國承運人以逃避額外費用;提高在中國船廠進行維修的稅率,並禁止美國旗船舶在中國維修;美國旗船舶在港口將享有優先處理權等。
交易或危及長遠發展利益
龔靜儀表示,若長和將有關港口的控制權售予美國財團,覆蓋歐美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約199個碼頭都在美方控制下,屆時無論中國船舶、中國船廠建造的外國船舶,一旦進入這些港口碼頭,都可能被額外徵收噸位費、燈塔費及港口費,這對中國造船業及航運業將是極大打擊。「交易猶如向『劫匪』遞刀,可能從此讓所有跟中國有關的船舶都要留下『買路錢』。」
她認為,有關交易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利益,而在維護國家安全層面,國家對相關交易法律上有着保護和管轄權,而審查的做法也符合國際慣例。「任何國家地區絕不會容忍助長危害國家安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