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憑闌處】不一樣的鳳梨

  童 心

  6年前,也是這樣一個初夏時節,每到星期五,午飯後我便會去IFC的超市買鳳梨。一隻大概80港元,我帶回辦公室,分給同事們嘗鮮。

  起初,同事們真的只是嘗「鮮」,幾次過後,便發現「鳳梨」和「鳳梨」是不一樣的,不論是顏色還是味道——有的黃色像是電影膠片裏的迎春花,有的黃色則像是太陽照射在金屬上的那層金燦燦的光,而有的則青嫩得像春草,還有的則灰突突的,像是秋天裏無人問津後要壞掉的果實。相較於外表的顏色,味道的差別不那麼容易分辨,但細品,終究還是不一樣:焦黃外表的叫做玉蘭花鳳梨,那是台灣民雄小鎮獨有的「傑作」,舌尖輕輕舔着,竟有些蜜瓜的清甜;而那金燦燦外表的是香水鳳梨,不論怎樣熟透,總會有些酸;相貌最醜陋的灰突突的,味道卻是最好的,叫做牛奶鳳梨,據說是奧運會指定的鳳梨品種。

  同事們問我,為什麼喜歡請大家吃鳳梨。我笑而不語。我獨愛台灣的鳳梨,是因為十年前,我曾在台灣小住數月,跟着台南和台東的農民侍弄過鳳梨:發芽、成長,然後結出沉甸甸的果實。從那時起,我每每吃鳳梨,總會想到那寶島上空的陽光,那灑在大地上的細雨,那根莖從泥土中汲取的養分一點一點填充着碩大的果實裏或清晰或模糊的紋路。我於是在品嘗每一隻鳳梨的時候,都心存感念、心有感激。

  生活不易。不論職場還是其他,人和人相遇,往往利字當頭,慾字為先,請人食鳳梨,並不為扮大方或是刻意地拉進關係。我很樂意看見,不同性情的人,在一個又一個夏天,當他們吃到不同種類的鳳梨,能夠感知那或明顯或細微的「不一樣」,令人心始終保持着一絲敏銳、一絲柔軟,於是生活也便多一絲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