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受高淨值人群追捧 所投資金佔藝術支出52% 中國新銳藝術家受全球關注






今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昨日圓滿落幕,兩天VIP預展日及三天公共開放日,共有91,000人入場。 多間畫廊呈現出熱銷場面,新藏家名單也取得了擴充。不少內地及香港畫廊帶來的大師級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銷量甚高。而中國新銳藝術家可謂是今屆展會,乃至近年來受全球關注的一大群體,彰顯了藝術界對知名藝術家與新銳力量的濃厚興趣。根據《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收藏調查報告》,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高淨值人士在藝術新秀與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上,投資金佔總藝術支出的52%——較上次調查增長8%(該調查將「新銳藝術家」定義為在藝廊或美術館的展出經歷不足10年的藝術家)。今屆展會有多間藝廊選擇展示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以藝術反映當代特質與精神,受到海內外藏家關注,進一步彰顯了香港全球藝術樞紐的地位。●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小凡、雨竹
本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已於昨日(30日)落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表示,今年香港展會再次彰顯了香港作為全球文化樞紐的重要地位。
為支持新晉藝術家而設的「美高梅藝術探新獎」首次在展會亮相,並於3月28日頒發給藝術家申旻(Shin Min)及其代表藝廊 P21(首爾),以表彰其裝置作品《Ew! There is hair in the food!!》。
「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項目中,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阿布扎比古根漢美術館高級策展人及展覽主管 ShabbirHussain Mustafa 的首場藝術家對談更是座無虛席。
符合年輕藏家的當代審美
今年香港展會,本地的藝倡畫廊主要聚焦在全球舞台重新定義中國藝術家。從1950年代的丁雄泉和趙春翔,到1960年代的賀慕群,再到1970年代的蔣友梅,以及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楊詰蒼和謝曉澤,這些開拓者將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進行了融合。
畫廊紐約總監陳兆倫認為,香港藝術家有兩種特色,一是香港擁有歷史悠久的水墨藝術遺產,如呂壽琨等人推動的新水墨運動,令畫廊想要保存和講述這段歷史。另一方面,香港新一代藝術家經歷了香港從英治時期到回歸祖國的過程,因此他們的創作觀點獨特,而畫廊對此很感興趣。
畫廊本次在「策展角落」呈現主推的費明杰的作品。費明杰生於上海,成長於紐約,今年2月已離世。他從東方及西方園藝和神話傳統中汲取靈感,將水果、海貝和骨頭轉化為富有想像力的物種和迷人的造境。這次「策展角落」帶來多張費氏首次展出的精細素描,揭示其廣受好評的雕塑作品背後的創作過程。「作為一名華人藝術家,他在美國多個知名美術館成功舉辦了個展,這也是我們將其作品帶來香港展會的原因。」陳兆倫表示,很高興費明杰現在得到的關注和認可,他們想藉巴塞爾藝術展將他推薦給更多觀眾。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的香港本地老牌畫廊,是否更偏好成熟藝術家?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又是什麼?陳兆倫表示:「我們花時間選擇與我們合作的藝術家,因為我們想確保藝術家是真正敬業的。所以通常是以幾次工作室訪問來探尋我們合作的方式,因為我們喜歡與藝術家長期合作。」
誠然,藝術市場正在經歷藏家年輕化,陳兆倫發現,這些藏家既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又想找到一些新東西。為此,畫廊近年通過舉辦藝術家講座、與機構和策展人合作等,來教育年輕藏家,「我們試圖從傳統和當代的角度對觀眾進行教育,我們也常讓藝術家來談論自己的作品。」其間,藝術家不僅向藏家介紹作品所使用的材料,更會講出創作背後的靈感。
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備受關注
香港德薩畫廊的總監(中國)李曉藝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如生於1984年的陸揚、生於1987年的鍾慰等,都強調在二十一世紀運用不同工具,反映時代的不同面貌。「地域對年輕一代的中國藝術家其實已不再重要,如生於上海的陸揚在東京發展,人們也正通過一樣的網絡、手機、社交媒體去進行交流。」其中,生於1995年的Chan Ka Kiu(陳嘉翹)是德薩畫廊代理了兩年的藝術家。其本次亮相展場的電子裝置《WIGGLE ROOM》傳達了當代人沒有太多空間靈活處理事情的現狀,作品影像中有很多擺動的人和動物。
畫廊的客戶群遍布全球。李曉藝說:「大家越來越關注中國,包括香港新一代年輕藝術家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全球對年輕藝術家的關注有所增多。」她強調,為保證可持續發展,畫廊堅持將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我們希望價格都是合理的,讓大家可以收藏,而不是說藝術家紅了,價格就要上漲,然後導致市場畸形,最後受傷的都是藝術家。」
此外,德薩畫廊的畫廊主是法國人,常關注和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發展,「他很看好中國,他認為中國藝術家需要新的身份認同。另外,中國發展得很快,藝術家有機會採用優質和比較便宜的材料去進行創作。現在美國如果要用LED等材料,沒有深圳華強北這類電子產品商業地帶,也沒有更多的創作空間,所以其實中國藝術家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有非常好的機會。」
畫廊也曾收到藏家反饋——展位的作品風格很相似,「這是因為畫廊主起初在香港開設畫廊時,就希望自己能夠加入這些藝術的對話、在此生產與此地有關的話題,而不是離地地、抽空地去開展畫廊項目。」
不過,李曉藝指出,年輕藝術家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比如Mak2麥影彤二,我們代理她已有五年,其作品在銷售和知名度上都非常好,但其實很多時候,藝術家實際的發展都已超過五年,然後才有藏家聽說。」因此年輕藝術家大多需要一個蝶變的成長期。而在首日VIP預展日,畫廊已有不少成交量,尤其是陸揚藝術裝置的NFT(非同質化代幣)盲袋。
另外,Chapter NY藝廊在「藝術探新」區呈獻的新銳藝術家鍾笛鳴的作品全部售罄,其中一件作品售價在7萬至10萬美元之間。鍾笛鳴生於1993年,現居紐約,她以雕塑、視頻、繪畫、裝置等形式,探索物理學、天文學、科技與當代人類狀況的複雜性。
本次逾70個國家及地區的重要私人藏家和藝術贊助人出席了展會,包括香港、內地、台灣地區以及韓國、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等。亦有各地的世界級博物館和基金會代表到訪,包括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M+(香港)、大館(香港)、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和美術館(佛山)、Dia 藝術基金會(紐約)、伊斯坦堡現代藝術博物館(伊斯坦堡)、森美術館(東京)、吉美博物館(Musee Guimet)(巴黎)、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悉尼)、MAMCO - 現代與當代藝術博物館(日內瓦)、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Serpentine Galleries(倫敦)、沙迦藝術基金會(沙迦)等。
多位藝術家作品獲頂尖私人及機構收藏購藏,包括 Pacita Abad、Michaël Borremans、Louise Bourgeois、Tracey Emin、曾梵志、草間彌生、Betty Muffler、于彭、Christina Quarles、Pinaree Sanpita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