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覬覦格陵蘭對烏取態成導火線
香港文匯報訊 歐洲「抵制美國貨」浪潮愈演愈烈,分析人士預測,如果活動持續,美國公司或不得不重塑品牌形象,將製造工廠轉移至美國以外的地方。外媒分析指出,「抵制美國貨」活動反映出歐洲民眾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政策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以及對歐洲戰略自主的訴求增加。
分析指出,歐洲民眾此次堅決抵制美國商品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美國對格陵蘭的表態。特朗普在正式就任前,已揚言不排除武力奪取格陵蘭。歐洲民眾認為,這是美國對他國主權的公然干涉。
另一導火線是烏克蘭危機,尤其美國繞過歐洲直接與俄羅斯進行談判。《英國國防雜誌》報道,由於對美國的烏克蘭政策不滿,挪威燃油供應商哈爾特巴克·邦克斯宣布,不再向駐挪威美國海軍艦艇提供燃料。長期以來,歐洲在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有歐洲媒體形容,歐洲就像一個從未離開過父母的40歲孩子,現在一覺醒來竟發現要被趕出家門。
分析:反映民眾對歐戰略自主訴求
關稅問題與歐洲民眾生活息息相關,這亦是歐民眾對美國感到憤怒的關鍵因素。歐盟在2月派貿易官員赴美會談,試圖應對一觸即發的美歐貿易戰,然而特朗普政府對這個傳統盟友並未手下留情。
美國對所有進口的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的舉措於3月12日正式生效,而歐盟是美國第二大鋼鐵供應來源,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歐盟委員會在當日宣布,將從4月開始對價值260億歐元(約2,189億港元)的美國產品徵收反制性關稅。
分析認為,這場抵制行動對美國政客而言是個警醒,美國新政府上台後隨意揮舞關稅大棒,遭到多國的反對與反制。如果「抵制美貨」行動持續升級,最受重創的將是美國企業。而一輪又一輪報復與回擊後,多邊貿易體系可能被徹底破壞。
此外,歐洲政要更應當深刻反思。民眾自發掀起的抵制美貨行動,不僅是一種消費選擇,也是對美國霸權的抗議,更是表達對歐洲戰略自主的訴求。跨大西洋盟友的情誼看似緊密,實則早已千瘡百孔,如果歐洲不尋求真正的戰略自主,「美國禍」恐將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