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譜系障礙 早期介入成關鍵

■精神科專科  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 張漢奇醫生

  隨着診斷標準的更新,自閉症等名稱已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患上ASD兒童礙於缺乏彈性、不善於人際溝通、社交能力不足等特性,就像「不懂看別人的眉頭眼額」,以致在社交層面上產生很多誤解。適逢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懷日」,小編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講解ASD的端倪、訓練等方面的最新認知。

  張漢奇指出,ASD是一種發展障礙,以往有關自閉症譜系障礙在診斷的名稱上常有差異,例如自閉症、孤獨症、亞氏保加症、高功能自閉症、自閉症傾向、自閉症症狀、非典型自閉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不同的名稱可能令人困惑。隨着診斷標準的更新,以上名稱已統稱為ASD。而大約每1,000人之中,便有一個人會有ASD。ASD主要和遺傳、家族傾向等有關,所以很多時小朋友出生後不久,剛學走路或說話時,已經有跡象顯示出來。若父母有足夠認知,其實有機會很早就發現小朋友有自閉症的端倪。一般而言,患有ASD的兒童通常在3歲前,說話和行為會出現以下早期端倪,包括:

  早期端倪特徵一覽

  ■ASD小朋友語言發展會較差,所以學講話一般較慢。

  ■患者喜歡鸚鵡學舌,不斷重複別人的說話。

  ■行為方面,最早出現的問題可能是偏於固執。

  ■常見會有「狹義的興趣」,只喜歡玩某些東西或遊戲。

  ■情感交流方面較弱,尤其不願和人有眼神接觸。

  ■喜歡重複某些行為。

  及早發現和介入通常會有較好的訓練成果,令兒童有較大機會融入主流教育及參與正常社區活動。然而,部分患有ASD的兒童,由於其智力較好及能掌握一些技巧,以至其社交溝通問題變得較不明顯,這些兒童可能於學齡階段或以後才會尋求協助。現時醫學上無法根治ASD,但通過適當的教育及行為訓練,可以幫助患病兒童建立有效的社交溝通技巧,加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必須針對兒童的個別需要:應當由專業人員詳細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方法,在社交、語言、遊戲技巧和社會適應行為等範疇進行針對性訓練 。

  ■適宜於早期開始:在父母的參與下,於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進行密集及持久的多方位訓練,會對兒童更有幫助。

  ■必須配合家長的參與:以確保兒童及家長能有效地將學到的技巧應用至日常生活及社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