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談生說死

  沈鴻穎 學研社成員、文字工作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大家都耳熟能詳。時近清明節,現今我們很少會在路旁見到「欲斷魂」的行人,但在這個節日掃墓祭祖、緬懷親人、慎終追遠,仍是傳統。

  「死亡」是華人傳統社會一向忌諱談及的事,家長、學校、以至社會都傾向教育我們如何「獲得」,例如考取好成績、搵份好工、建立好的人際關係等,卻沒有教導如何面對離別、失去。當死亡驟然出現,才突然感受到這份沉重,令人不知所措。

  疫情期間有內地至親長輩離世,未能送別。筆者因信仰之故,向來無懼談生說死,不過面對如斯巨大的傷痛遺憾,也花了不少時間放下,向人傾訴以緩解愁緒,到最後甚至自我進行一點「小儀式」才能過渡。但比筆者更傷心的長輩卻截然不同,隱藏情緒,連哭都躲起來,絕口不提(包括自己及不准人提)。幾年過去談及此話題,仍如觸電般抗拒、憤怒,到了清明、重陽等時節前後,人也會變得更敏感憂傷。若未能正視死亡和失去,又如何活好當下?

  西方國家早視「死亡」是一門學問,牽涉範圍廣泛至社會學、科學、醫學、法律等層面。近年香港中小學生輕生事件增加,生死教育其實就是最強的預防針,其涵蓋生命的起源、成長到結束,還可教導青少年如何應對生離死別的哀傷。此外,生前、死後該當如何,即使有套《破·地獄》稍稍揭開殯儀業的神秘面紗,但對於死亡分類、殯儀程序及殮葬方法等「身後事」,大部分人仍知之甚少。

  可惜,生死教育在港遲遲未有系統化發展和普及,中學或大學涉及生死議題的課程也屬輕描淡寫,缺乏深入討論。單靠民間組織「各有各做」成效亦微,當局實應重視生死教育課程,將其融入各學習階段及學科,使年輕人能夠在成長過程中正確理解生、死的意義和價值。期盼「從死看生」將來可成為大眾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