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逾半投訴涉保單條款詮釋問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龍)在香港保險投訴局去年處理的投訴個案中,仍以住院/醫療保險佔主要比例,旅遊保險投訴則較2023年激增118%,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主席徐福燊解釋,有關數字反映疫後港人恢復外遊,令相關爭議顯著增加。在投訴類別方面,超過半數涉及保單條款的詮釋問題。有保險界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醒,保單本質上是合約,文字清楚列明的事項才受保障,投保人須特別留意保單的承保範圍、不保事項,以及除外責任,避免因自身疏忽導致購買保險效果不如預期。

  在投訴局去年審結的356宗投訴個案中,有46%即164宗為住院/醫療保險投訴,雖較2023年193宗減少了15%,仍為各類別中最多。旅遊保險索償類別由2023年的44宗急升至去年96宗,較2021年疫情期間的22宗更增加了3.4倍。在去年審結的96宗個案,有49宗表證不成立,23宗雙方和解,18宗撤回投訴,4宗投訴委員會維持保險公司決定,僅一宗得直及一宗建議通融處理。

  發生爭議原因,主要是涉及保單條款詮釋問題,佔54%即192宗,其次為涉及不保事項和投保人未有披露事實,分別佔16.5%和15.5%,至於涉及賠償金額爭議的則佔8.5%。

  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提醒市民,購買醫療保險前填寫問卷時,切記不要貪圖方便,一概填「無」,例如是否對藥物敏感、身體是否出現異常狀況等,若不清楚則必須填不清楚,以便保險公司在核保並認為需要時要求體檢,從而避免承擔刻意隱瞞的責任。

  他指出,旅遊保險雖然並非強制購買,但隨着近來天然事故增多,旅行社一般都會要求旅客購買旅遊保險,從而減低自身風險,加上旅客的保險意識亦有所增強,因此旅遊保險單明顯呈上升趨勢。

  買旅保須留意參與活動是否承保

  羅少雄提醒,每間保險公司都會列明除外責任以及不保事項,如登山高度限制、潛水深度限制、空中或水上活動等,因此旅客購買旅遊保險時須特別留意自己即將參與的活動是否在承保範圍內,才能確保自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