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工「心連心」佛山交流團實地走訪 港社工:擬借鑒基層社福服務模式 增社區凝聚力

●交流團在佛山南海社聯考察。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交流團在佛山南海社聯考察。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港社工佛山交流收官:直呼內地基層智慧讓他們大開眼界!
港社工佛山交流收官:直呼內地基層智慧讓他們大開眼界!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帥誠 佛山報道)香港萬千社工看祖國——「心連心」佛山交流團逾400位社工27日結束佛山行程。參加活動的香港社工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過實地走訪,發現香港和內地業界有很多可以合作互補的地方,未來應促進兩地更多前線社工的交流。不少香港社工認為,佛山鄉鎮的基層社福機構服務模式,對香港的社會服務發展亦有啟發,可以思考如何將這類模式帶回香港,在有限資源內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度,增強社區凝聚力。

  院舍採智能化手段監測數據

  今次活動有超過90家香港社福機構的400多位社工參與,一同走訪佛山的長者、青少年、復康和社區服務等社福單位,亦到鄉村社區進行考察,了解內地社福服務的現況。

  交流團一行參觀了佛山順德區北滘鎮和泰安養中心。該中心去年加入「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如今已經有20多名香港長者到此養老。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社交及康樂中心主任薩彥蘭表示,行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內地養老院舍的智能化程度。「院舍採用了科技手段進行數據監測,例如記錄長者的飲水量及如廁次數,可以更清晰地掌握長者的生活質量情況,同時也減少了人手需求。」她表示,香港未來也能借鑒這些經驗,引入更多科技元素,優化院舍管理,提高服務效率。

  活用社區資源補人手短缺

  佛山鄉鎮社區的基層服務模式給交流團不少成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走訪順德區北滘鎮林頭社區時,當地負責人介紹,他們從村中種植的黑皮大冬瓜入手,鼓勵村民發揮才智,最後發展出全村共同投入的「冬瓜舞」、冬瓜茶等特色文化項目。另一個順德區容桂街道華口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則將每位村民都發展成參與者。該中心設有長者學堂、長者愛心飯堂等,每天來吃飯的長者就有四五十人。「其實我們站點只有三個社工和一個大廚,大廚是靠村裏的志願者輪流擔當,周邊村民平時也會送一些自己種植的蔬菜過來。」當地社工負責人介紹。

  「我對黑皮大冬瓜的印象很深。」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服務總監陶國誠說,儘管資源不足,但內地社工機構十分注重動員社區資源,透過志願者參與來補足人手短缺的問題。「一些村落透過『全村動員』的方式來推動社會服務,這種模式對香港的屋邨社區管理有一定啟發。」他指,在香港的大型屋邨中,若能加強社區關愛隊的協作,也可推動類似的基層社會服務模式。

  「內地社工在鄉鎮工作的成績讓人讚嘆。」香港紅十字會(義工發展服務)高級經理羅迪表示,內地很善用節日、特色食品、文化建築等元素,逐家逐戶與村民溝通開展活動,這些經驗值得香港借鑒。

  據悉,香港萬千社工看祖國「心連心」系列交流團由香港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和心連心學院共同主辦,至今已經舉行四期,分別在潮州、韶關、廣州和佛山開展為期3天的考察交流。「心連心」系列交流團均由「心連心」副主席、學院院長譚贛蘭擔任團長,帶隊到各地交流。譚贛蘭表示,和過去三次交流團成員都來自大型社福機構不同,今次佛山交流團涵蓋大型機構到小型組織,有各自的優勢和特色。這次參訪加深了香港社工對內地社會服務體系的認識。

  「過去,香港的社會服務模式曾為內地提供參考,如今我們同樣可以從內地的發展經驗中獲得啟發。」譚贛蘭認為,這種雙向交流十分寶貴,香港和內地的機構可以在合作中互相借鑒,共同提升。她指出:「內地很多機構的運作方式、理念與香港類似,但在傳統環境、資源配置等方面仍有不同之處。這次交流讓我們了解到如何在不同環境下創新發展,同時也啟發我們思考香港社會服務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