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濫收港口費將引發全球貿易危機

  于承忠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客席講師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近期提出的對中國製造或擁有的船舶徵收高額港口費用的政策,不僅引發國際海事組織(IMO)的強烈關切,更可能成為引爆全球貿易危機的導火線。這項政策的本質是遏制中國在造船、物流和海運業的領先地位,以振興美國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的商船製造業;突顯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短視與危險。

  首先,從經濟效益角度分析,該政策將帶來連鎖反應。若實施新的徵費準則,去年訪問美國的83%集裝箱船、三分之二的汽車運輸船和近三分之一的原油油輪將受到處罰。而每次靠港費用高達350萬美元的徵收標準,將直接推高全球航運成本。這些額外支出必然轉嫁至供應鏈各環節,最終由企業和消費者承擔。以德國出口商為例,運往美國能源項目的鋼管成本預計將增加2至3倍,使徵費的金額遠高於運輸成本,造成全球通脹,直接損害美國以及國際貿易。

  多家航運公司擬退出美國航線

  其次,政策所標榜的產業振興目標存在嚴重的可行性障礙。美國造船業目前僅佔全球產能的0.01%,即便投入大量資源和政策支持,要在短期內建立起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產能仍是緣木求魚。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中國造船業佔全球市場份額從1999年的5%增長至今日的50%以上,這一發展過程凝聚了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鏈優勢。妄圖通過行政手段強行改變市場格局,只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扭曲。可以預見的是,該政策實施或將會使少量的訂單由中國轉到日本和韓國,但這不僅不會對美國造船業有任何裨益,有更大的可能是迫使航運公司減少靠泊美國港口,增加進口美國的物流運輸成本。

  第三,從地緣經濟角度觀察,該政策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全國零售聯合會副總裁戈爾德警告,多家航運公司已表示可能退出部分美國航線,轉向加拿大和墨西哥港口。這不僅將影響奧克蘭、查爾斯頓等美國中小型港口的生存,更可能導致區域貿易格局重組,弱化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地位。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政策對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造成的衝擊。國際海事組織一直強調,航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各國遵守多邊規則,共同維護全球航運秩序。美國此次單邊行動不僅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更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性措施,最終陷入以鄰為壑的惡性循環。

  面對當前航運業的競爭失衡困境,單純依靠貿易保護措施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全球貿易體系的動盪。

  多邊合作促全球航運可持續發展

  完善全球航運治理體系是確保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強化世界貿易組織在航運爭端解決中的作用,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場准入機制,這些都是維護國際航運秩序的重要保障。制定全球航運補貼規則,規範政府行為,可以避免不當競爭。完善國際航運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危機應對機制,這些措施將大大提升行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促進區域協調與平衡發展,優化全球航運網絡布局,扶持新興市場國家航運業發展,這些都是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建立長效溝通協商機制更是不可或缺。定期舉辦國際航運高層對話,增進各方互信理解;建立多邊諮詢機制,協調各方利益訴求;設立爭端預警機制,防範貿易摩擦升級。這些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將為解決行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提供有效平台。特別是在當前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推動建立航運業利益共同體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各方攜手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航運業作為全球貿易的命脈,其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繁榮。各國必須摒棄零和思維,避免採取單邊主義措施。通過多邊合作,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續的國際航運新秩序,才是確保行業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開放包容的心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為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開闢新局面,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即將舉行的為期兩天聽證會至關重要。從大豆種植者到船運商,從港口經營者到製造業代表,各方利益相關者都將表達關切。期待決策者能夠傾聽理性聲音,重新審視這一可能危及全球貿易穩定的政策。畢竟,在全球化時代,推動公平競爭、維護多邊貿易秩序才是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