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港澳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網站轉載大公報文章 急售港口予美資 專家質疑「非一般買賣」

香港文匯報訊 國務院港澳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網站昨日轉載大公報文章《急售運河港口予美資 專家質疑「非一般買賣」》。文章引用國家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質疑,長江和記公司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的交易,並不符合「逐利」的商業邏輯。長和用「在商言商」作為擋箭牌,因而引起許多人的反感。
文章引述白明表示,長和出售巴拿馬兩港口的行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現。按理說,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誠及長和出售港口經營權的時候並沒有採用全球招標價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與貝萊德達成出售協議。
內地時事評論員江宇舟同樣指出,國外近期的港口交易將估值定於其EBITDA的約20倍,而貝萊德此次出價是相關港口EBITDA的約13倍,無論是從經營邏輯,還是銷售邏輯,都很難想像這是「在商言商」原則下能夠做出的決策,更何況,如此重大的資產出讓,決策周期居然還如此之短。在相關報道中,西方媒體不約而同稱貝萊德「撿到了便宜」。路透社還毫不顧忌地給出分析:此次貝萊德拿到這樣「明顯的折扣」,可能是地緣政治壓力所致。
台灣媒體人雷倩表示,這宗交易不僅關乎經濟,更涉及全球安全格局,相關的港口是十九世紀末以來,歐美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流動的咽喉點,如果落到美國資本手中,美國可以改變其運營規則,改變收取的費用,甚至製造直接的障礙。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港企做決定要考慮國家利益
文章引述全國人大代表沈豪傑表示,事件提醒了香港的企業,特別是有跨國業務的公司,做決定時除了商業考慮,也要考慮國家利益。過去有不少有國際業務的中國企業都受到美國打壓,但例如華為和抖音等中國企業都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並且在國家的支持下,有了不同的轉機。這些都是香港企業家值得學習的例子。
他呼籲有關企業加強和國家的溝通,尋找其他的轉機,又強調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不一定存在衝突,如果企業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國家也會給予支持。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陳志豪指出,美西方勢力向中資中企施壓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長和作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跨國企業之一,也是商業世界的「老江湖」,在國家面對美國施壓時卻率先「跪低」,在後輩面前難道不會臉紅嗎?難道除了做「大刁」以外,就不用考慮國家利益與企業形象了嗎?
港議員:涉國際交往應守安全底線
立法會議員郭偉强表示,地緣政治越趨緊張,變賣碼頭無異於向對手遞刀。若此後中國船舶途經此處,都被額外徵收數以百萬計的噸位費、燈塔費及港口費,將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和發展部署。事件為香港敲響警鐘,在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局中,愈是強調國際交往合作,愈要築牢責任邊界的防火牆,守住安全底線。
全國政協委員、港區省級政協聯誼會主席蘇清棟強調,連日來,社會各界普遍期望有關企業能夠從國家民族的角度,重新考慮這宗交易。然而,事件至今未見相關企業作出正面回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商業機構賺取利潤,也須符合道義、法理,才能有長遠的發展。美國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作為企業,理應站在公平、正義的一方,慎重考慮每一筆交易。作為香港特區的企業,更應從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的角度,慎重處理有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