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資源分配 構建可持續醫療服務

  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香港的醫療體系一直以來備受讚譽,然而隨着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多及醫療需求不斷上升,現有醫療系統面臨壓力。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醫療服務,成為當前香港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特區政府日前出台的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正是一次積極回應市民需求的重大舉措,值得社會各界支持。

  香港醫療體系當前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根據醫院管理局數據,2022年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達2.3年,部分專科如骨科更長達3年以上。急症室等候時間經常超過8小時,病床使用率長期超過100%,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巨大。這些數字背後反映的是系統性問題:資源分配不均、基層醫療薄弱、公私營協作不足。

  人口結構變化加劇了這一危機。統計處預測,到2038年,65歲及以上長者將佔香港人口約30%。長者人均醫療開支是年輕人的4倍,慢性病管理需求將呈幾何級數增長。現有以治療急性病為主的醫療模式,顯然無法可持續地應對這一轉變。

  醫療融資問題同樣嚴峻。香港公共醫療開支佔GDP約3%,而隨着醫療成本上升和需求增加,現有稅收為基礎的融資模式將難以為繼。如何建立更公平、可持續的融資機制,成為醫改的核心議題之一。

  凝聚社會共識 確立改革方向

  針對這些挑戰,社會各界已提出諸多建設性建議。有學者倡導加強基層醫療,認為應將資源投放「上游」,通過預防和早期介入減少「下游」的醫院壓力。這一觀點得到廣泛認同。事實上,特區政府計劃在18區設立地區健康中心,正是朝此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公私營協作是另一關鍵。香港私人醫療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不足,部分原因是市民對公營系統的依賴。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讓符合資格的病人選擇私營服務並獲得補貼,既可縮短輪候時間,又能充分利用私營資源。

  在醫療人力方面,前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強調需增加本地醫護培訓名額,同時優化內地及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註冊制度。這一建議已部分落實,但如何平衡質素保證與人力供應,仍需謹慎推進。

  融資改革是最具爭議但也最關鍵的一環。透過風險分攤和共同支付,既可確保財務可持續性,又能維持公平性。特區政府表示將在維持現有公營服務的基礎上,探索多元融資方案,顯示出務實的改革態度。

  穩步推進改革 共建健康香港

  成功的醫改將為香港市民帶來實質性好處。強化基層醫療意味着市民能夠更方便地獲得預防服務和慢性病管理,減少嚴重併發症和住院需求。擴大公私營協作可縮短專科輪候時間,讓病人及時獲得適切治療。可持續的融資機制則能確保無論貧富,市民都能享有基本醫療保障。

  更為重要的是,醫改將推動醫療體系從「以醫院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本」。通過整合社區資源、加強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市民的健康素養將整體提升,這對減輕醫療負擔具有長遠意義。數碼醫療的發展,如電子健康紀錄共享和遠程醫療服務,也將提高系統效率和便利性。

  醫療改革涉及多方利益,需要謹慎平衡。特區政府應繼續廣泛聆聽各界意見,特別是前線醫護人員和基層市民的訴求。改革方案需有清晰時間表和評估機制,確保措施落實到位並及時調整。

  香港社會素有務實理性傳統,面對醫療系統的挑戰,我們更應凝聚智慧,達成共識。醫改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唯有通過系統性改革,才能確保香港醫療體系持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