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 非遺手藝簿

  在甘肅省的臨夏市,有一處古樸而又充滿活力的地方——八坊十三巷,這裏並非江南古鎮,卻有着江南的韻味;這裏也不是成都的錦里,但處處洋溢着濃厚的靈氣。漫步在這片土地上,彷彿穿越了歷史的長河,濃濃的鄉愁、親情和生機在這裏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文、圖︰郭濤

  臨夏古今交融

  八坊十三巷,一個承載着千年歷史的古老街區,早在唐代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沿着古老的絲綢之路,大食、波斯等國的商旅和宗教傳播者紛至沓來,不僅帶來了繁榮的商業活動,更促進了文化的交融與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裏逐漸形成了以八座清真寺為核心的穆斯林聚集區,即「八坊」,並以其獨特的「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的布局聞名遐邇。

  明清時期,八坊十三巷更達到了其輝煌的頂峰,成為河州地區乃至更廣泛區域內不可或缺的商貿與文化中心。八坊十三巷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以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巷、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條街巷組成。

  漫步其中,遊客可以欣賞到保存完好的傳統清真寺、民居及精美的磚雕藝術,這些都是回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此外,八坊十三巷還是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臨夏花兒、磚雕、木雕等技藝在這裏得到了傳承與展示。經過近年來的精心改造與開發,八坊十三巷不僅保留了其原有的歷史風貌,還融入了現代旅遊元素,為遊客提供了一站式的文化體驗之旅。在這裏,人們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臨夏美食,欣賞到精美的手工藝品,深切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與時代脈搏的交融。

  精美非遺磚雕

  臨夏磚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宛如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自北宋時期起源,歷經明清時期的精心雕琢,至近代更是與繪畫、木雕藝術相融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八坊十三巷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磚雕藝術如同歷史的低吟淺唱,訴說着臨夏的滄桑變遷,傳遞着中華文化的深邃精髓。磚雕的題材豐富多樣,無論是山水花鳥的靈動,歷史故事的深沉,還是博古架設計的巧妙,人物肖像的栩栩如生,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清真北寺對面的龍鳳呈祥磚雕影壁壯觀非凡,長12.3米,高6.6米,面積達81.18平方米,全部由青磚砌成。牆體磨磚對縫,圖案寓意豐富,雕刻精美絕倫,祥雲繚繞,彷彿將人帶入了一個仙境之中。而大旮巷的八坊十三巷全景磚雕更是令人震撼,長寬各9米,由916塊青磚精心拼接而成。這幅作品由繪畫大師繪製,雕刻大師手工雕刻,畫面與八坊十三巷的肌理高度脗合,無論站在何處,都能找到對應的景點和人物,充分展示了臨夏人民的非凡智慧和無限創造力。

  品傳統蓋碗茶

  位於八坊十三巷的河州茗源蓋碗茶文化博物館,是在古巷老宅的基礎上精心改建而成。博物館不僅收藏、展示和研究西北茶文化的珍貴實物,還將具有科學、歷史或藝術價值的展品分類展出。35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內,清代西北風格的古宅建築讓人彷彿穿越時空,沉浸在那份悠久的茶文化傳統之中。臨夏的蓋碗茶,外表粗獷卻內在細膩,在遼闊的西北大地上,迎接尊貴賓客的最高禮遇,莫過於呈上一碗蘊含着養生奧秘的蓋碗茶。

  八坊十三巷的銅雕塑講述古巷傳奇。在這裏,「老八坊人」的故事被鑄成銅像,默默守護着這片土地和一代代人的回憶。擁政巷口的馬幫銅像栩栩如生,彷彿能聽見那遙遠的駝鈴聲,彰顯出臨夏「西部旱碼頭」的歷史地位。漫步石橋巷,一組描繪絲綢之路的銅像映入眼簾,它們巍峨壯觀,讓人不禁回想起2,000多年前,西漢使者張騫開闢的這條連接中西方的商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亞歐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