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記倡建「九龍新海濱」帶動旅業 李慧琼:集休閒文化商業及生態於一體 鞏固港國際都會地位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優化維港兩岸海濱的工作,除了貫通海濱長廊及豐富硬件建設外,亦計劃在維港海濱選擇合適地點引入餐飲、零售及娛樂等商業設施,為遊人帶來更理想體驗。民建聯九龍城支部昨日舉行打造「九龍新海濱」記者會,指九龍城區海岸線存在多處斷點,以至黃埔、土瓜灣及啟德的海濱長廊一直無法貫通,且現有海濱區域設施缺乏多元化功能,未能滿足市民對社區發展所需,遂針對各小區面對的困難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善用改善海港工程等。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指出,隨着啟德體育園開幕、《2024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正在立法會審議,為打造「九龍新海濱」提供重要契機,期望可創造一個集休閒、文化、商業及生態於一體的世界級海濱空間,帶動區內經濟及旅遊業增長,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地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學怡
特區政府發展局與海濱委員會近年致力駁通海濱,截至去年底,維港兩岸海濱長廊的總長度為約29公里,較2019年底延長了約6公里,未來目標是在2028年或之前進一步延長至34公里。不過李慧琼指出,九龍區的海濱長廊尚未完全貫通,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民建聯九龍城團隊經檢視後發現,目前距離啟德體育園最近的九龍城段海濱有三處主要斷裂點,分別是馬坑涌/宋皇臺段、海心段,以及黃埔/土瓜灣段。
民建聯多名九龍城區議員分析各斷裂點現存的駁通困難,並提出改造建議。其中,區議員潘國華指出,馬坑涌/宋皇臺段目前有煤氣調壓站及碼頭設施的阻隔,需確保其運作不受影響,「部分區域亦屬政府或公共設施用地,需重新規劃土地用途才能打通海濱長廊。」他希望能結合牛棚藝術村歷史文化,在長廊上增設藝術館和藝術裝置,再聯動啟德體育園,利用該個空間舉行一些馬拉松和單車比賽等體育活動,吸引更多體育愛好者及遊客。
區議員冀改善海心公園行人通道
在海心公園段方面,區議員關浩洋指,魚尾石區域地形複雜,部分區域為天然岩石,難以直接打通行人通道,亦需在開發過程中平衡保護與發展。他建議改善現有海心公園的行人通道,增設單車徑;亦可進行部分填海工程 ,優化上址原有防波堤和海堤設施,採用「拋石護岸」的新式設計,以階梯取代傳統消波塊,令海堤同時兼具「消波阻隔」和「閒暇休憩」的功能,成為海濱「亮點」設施。他並建議在海濱區域舉辦以「文化節慶」為主題的海上活動,帶動區內商業活動,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區議員林德成指,現存障礙主要是英泥廠附近的碼頭屬私人土地,業權複雜,需與業主協商才能進行開發或打通海濱通道,而碼頭區域現有工業設施仍在運作,影響海濱長廊的連貫性。
建議政府與業權持份者合作
他提出建議,若能成功取得九龍永久碼頭九十號的擁有權,建議政府與相關業權持份者合作,建構多功能海濱活動空間,「若未能取得擁有權,則可透過增設行人道通道、海濱棧道、開合橋等改善海港工程項目,解決現時因碼頭阻隔而造成的海濱斷裂的情況,令黃埔及土瓜灣的海濱能成功連結。」
李慧琼引述市建局曾表示,將在「五街重建項目」中騰出地面位置,打通現時處於封閉的啟德與土瓜灣海濱長廊。她認為,此舉亦為「九龍新海濱」的貫通提供了重要契機,加上《2024年保護海港(修訂)條例草案》稍後將恢復二讀,建議特區政府在「簡化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小規模填海工程的機制」下打造九龍新海濱,為市民及遊客提供一個多功能、高質素的海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