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潤香江 映照祖國情

  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2025年,東深供水工程將迎來通水六十周年。這條跨越山海的藍色動脈,自1965年建成以來,累計向香港輸送逾26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源,相當於注滿1.5萬個西湖的生命之水。這條跨越世紀的「生命線」,不僅承載着香港千家萬戶的日常用水,更凝結着祖國對香港同胞血濃於水的深情。

  1960年代香港發生兩次嚴重旱災,超過300萬市民每4天僅獲4小時供水,「水桶陣」成為街頭獨特風景。面對港英當局的束手無策,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該工程關係到港九300萬同胞,工程應由我們國家舉辦,廣東省負責設計、施工。」1964年,萬名建設者肩挑手扛,用短短11個月建成83公里輸水通道,創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當清流奔湧至深圳水庫時,香港中華總商會懸掛的「飲水思源,心懷祖國」巨幅標語,道出了全港市民的心聲。

  從木湖抽水站的智能化改造到生物監測預警系統的建立,60載歲月更迭中,東深供水工程始終保持着與時俱進的科技脈搏,成為守護香港的生命線工程。在東莞橋頭鎮的東江水源保護區內,水光譜在線監測儀實時捕捉着百萬分之一濃度的污染物,如同給江水裝上「CT掃描儀」。珠江水利委員會構建的「天空地」立體監測網絡,將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與人工採樣深度融合,形成覆蓋全流域的智能感知體系。這種「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使水源地安全隱患無處遁形,東江水質連續15年保持國家I-II類標準。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水利調度中心,三維可視化平台正演繹着智慧水務的現代傳奇。2022年「龍舟水」期間,智能預警系統提前72小時預判供水波動,通過動態調節水庫群實現精準配水。這種將雲計算、物聯網與傳統水利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使東江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至98.6%,創造了世界領先的節水範例。

  教育局開展的「薪火相傳」平台系列東江水供港探索之旅中,本港中學生在粵海水務展覽館了解東深供水工程的興建緣由、建設歷程、工程現狀,又可以親臨東深供水工程中的太園泵站感受工程是如何「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傳奇。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抽象的國家關懷變得可觸可感,當學子們看到深圳水庫即時呈現的水質數據甚至優於歐盟標準時,油然而生的就是對「祖國後盾」最生動的理解。學生旅程中站在東深供水工程紀念碑前,看着銘刻着「生命之水、親情之水」的石碑,回想起從人工開挖的明渠到智能調度的數字管網,從解決日常生活的甘露到高質量發展的命脈,眾多香港學子從這條奔流不息的藍色動脈,感受到祖國母親對香港的深厚關愛,在「飲水思源」中,感悟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