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盼藉《地母》實現文化對話 大馬導演張吉安以柔制剛

●張吉安稱今次結識了很多國際電影人。   丁寧  攝
●張吉安稱今次結識了很多國際電影人。 丁寧 攝

  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憑新作《地母》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電影業辦公室項目市場」中的香港亞洲投資會項目。張吉安耗時二十年做田野調查,積累創作素材,他希望透過《地母》不僅展示馬來西亞的民俗文化,更能讓觀眾思考歷史遺留的仇恨與和解的可能性。他期待未來有更多馬來西亞電影人能參與香港亞洲投資會,將更多本土故事帶向國際舞台。●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電影《地母》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政局波動為背景,講述喪夫農婦鳳音在馬來西亞北部村落中,日間耕作,夜間化身解降師的雙重生活。隨着土著田地權起爭端,村裏異象叢生,丈夫死亡迷霧再起,這位被村民視為「大地之母」的鳳音,決意為孩子尋找解脫與和解,以柔韌力量對抗政商勾結的惡勢力。張吉安透露創作源於中學時期聽聞的鄉野傳說——某位真實存在的女巫醫白天務農、夜間行醫,最終在土地抗爭中神秘消失,其命運成為貫穿大馬被殖民的歷史與當代社會矛盾的隱喻。

  為東南亞民俗祛魅

  針對東南亞民俗的影像再現,張吉安強調祛魅化書寫,當我們的鄉野傳說不再被簡化為恐怖元素,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對話:「香港恐怖片如《南洋十大邪術》將降頭文化奇觀化,我們當地人看時總忍俊不禁。當時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成為導演,我一定以認真而非獵奇的方式講述這些民俗。」多年來他一直在做民俗方面的田野調查,他對於東南亞包括他的家鄉馬泰邊界的民俗文化都是從人類學角度進行研究,理解這些民間信仰在當地的作用。「那些巫師彷彿『心理醫生』一樣幫助當地人解決心裏面的困惑,甚至精神上的痛苦,後來我就把這種視角放到自己的電影中,構成了我獨特的奇幻美學風格。」他特別設計的「地母」源自佛教典籍的雙重意象——既是哺育萬物的母神,亦是抵禦風雨的守護者,強調影片雖涉及到當地的民間習俗,但核心是探討女性如何以非暴力方式消解種族、階級與性別的多重壓迫。

  籲放下仇恨消弭舊傷痕

  「我們這代人仍在消弭殖民歷史的傷痕。」張吉安指出,影片涉及的地權爭端源於1909年《英暹條約》,暹羅王朝把現在馬來西亞北部的吉打、玻璃市等州屬讓給了英殖民政府,雖在馬來西亞獨立後歸還,但破碎的地權分配至今仍引發邊界糾紛。張吉安將此歷史脈絡嵌入超現實敘事,他認為在多元民族、多元信仰的方面可能會普遍存在紛爭,因為人存在私心,對於自己不熟悉或者和自己不同文化的人會存在誤解,進一步滋生仇恨。雖然電影結束時沒有辦法結束彼此間的仇恨,但至少可以將這些仇恨展示出來然後慢慢放下。

  作為一名男性導演,如何塑造女性角色展示女性視角?張吉安歸功於二十年田野調查的積累。從電影系畢業後,他並沒有直接拍電影,而是去做田野調查。他走訪馬來西亞至少40%的土地和老社區,記錄二戰、下南洋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後等重大事件中的女性口述史。馬來西亞通常是男性外出工作,這些社區很多時候都是女人在守護,雖然平時很少和外界溝通,但卻和他侃侃而談。「她們與我分享的人生經歷以及允許我記錄她們的影像,這些都幫助我在創作時能夠將一位女性從內到外非常立體地勾畫出來,所以即使這二十年沒拍電影很寂寞,但收集的這些素材卻變成我創作電影時的寶貴靈感。」

  在第一部長篇電影《南巫》中,張吉安就酷愛使用長鏡頭。他說:「稻田在馬泰邊界成為一條奇特的風景線,我讓演員置身在遼闊的邊界和稻田,使得整個電影充滿鄉野風情和色彩。我還在稻田中找到真實存在的木板屋,將它變成一家三口的家。」他表示,環境與人物同樣是電影的主角,兩者相互結合。通過長鏡頭緩緩的敘述和展示,整個電影就會產生一種真實的氛圍,並且讓觀眾相信,這些演員都是真實置身在歷史之中,而不再只是塑造出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