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零售出路】港電商聯盟:鬥平欠優勢 應專注消費體驗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內地電商積極開拓香港市場,香港零售業也正積極改變經營策略迎接新零售時代。香港立法會議員(進出口界)、香港電商發展聯盟聯席召集人黃英豪昨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內地電商攻港對香港本地零售業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新的經營啟示,他認為,內地電商貨品價錢已非常「內卷」,香港零售商應更專注提供體驗及以特色產品吸客。

  線上蠶食線下 大勢所趨

  黃英豪指出,目前香港零售商面對的一大問題,主要是「線上對線下」的情況,「線上」的產品屬於直銷,中間免去零售商成本,是一個新的營運模式,「線上」營運模式以其價格優勢正在蠶食「線下」零售商的空間,加上有人工智能在後台分析銷售數據,會向電商推薦消費者喜好產品,而這種趨勢亦在全世界正在發生當中,香港的「線下」零售商無可避免要想方法去應對。

  他認為,「線下」零售商的優勢在於能提供體驗,例如生活體驗概念店等等;如果是產品種類較繁雜,亦可以提供一些特色產品吸客,如日本來港的Don Don Donki。他說,年輕消費者雖然大多都網上購物,但不代表不喜歡逛商場,即使是「買條魚也希望親自揀」。實體零售商與內地電商比拚價格「不易做」,因為價錢已經非常「內卷」,所以香港零售商應更專注提供體驗及以特色產品吸客。

  利用電商「反攻內地」

  此外,香港的零售商亦要順應潮流,內地電商攻港,港企亦可利用電商「反攻內地」。香港屬自由港,可集齊全球各地的貨源,可揀選那些在內地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向內地消費者推介,同時亦利用香港成熟的貿易網絡,向海外推介香港及內地的產品。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出多項支持本地企業「走出去」措施,包括向「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及「市場推廣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合共注資15億元,及優化申請安排,港企應好好利用。

  據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香港今年1月份零售業總銷貨臨時估值為353億元,按年跌3.2%,連跌11個月。不過,今年1月的網上銷售價值則按年升3.5%,至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