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佔全球大型船隻訂單62% 超美國66倍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政府的關稅戰和停泊附加費,顯然難以威脅中國造船業的全球領先地位。航運及能源資訊網站Offshore Energy上周引述希臘船舶經濟公司Intermodal最新統計,現時包括貨櫃船在內,全球在建大型船隻訂單量為5,735艘,中國製造佔其中3,454艘,佔比約62.5%,總貨運量達1.75億噸,鞏固了全球第一造船大國的地位。
該統計顯示,中國、日本和韓國是全球造船業領先國家,三國合計訂單量佔全球在建大型船隻訂單量超過90%。韓國位居第二,持有約687艘船隻訂單,佔比約21%。日本則居第三,現有訂單量約651艘,佔比約9%。與之相比,美國造船廠僅持有52艘船隻訂單,貨運量約24.5萬噸,佔比遠不及中日韓三大國。
美航運業界:美造船廠效率低
彭博通訊社引述美國多間航運公司代表稱,公司雖然願意購買或租用美國製造的船隻,但美國造船廠效率低,需時多年才能滿足需求。美國出口歐洲建築和農業設備承運商大西洋貨櫃航運公司(ACL)舉例稱,該公司2012年需採購一批大型貨櫃船,美國造船廠當時均表示,需時至少7年才能交付訂單。ACL轉向中國造船廠,很快便以極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迅速獲得高性價比的貨櫃船投入營運。
ACL行政總裁阿博特向美國貿易代表提交報告稱,公司10多年前純粹出於商業考量的決定,如今卻要被美政府的附加費政策針對,「當局的決定會讓我們被迫停業。回顧13年前,美國造船廠忙於處理美海軍訂單,無暇顧及商業船隻。中國造船廠當時在全球只是一個小角色。」
多間貨運商也稱,韓國和日本的造船廠產能現時接近飽和,新的貨船訂單排期已到2028年。貨運商想要購置新的貨船,只能向中國的造船廠訂購,否則會面臨更多的船隊老化問題,加劇航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