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蛇年話「蛇口」(中)

木 木
關於深圳改革發展進程,素有「先有蛇口,後有深圳」的說法,意思是蛇口開山炮炸響時深圳經濟特區尚未成立,蛇口區域的開發和建設早於全市。從1980年起,隨着蛇口工業區的擴張,周邊村落的土地逐漸被工業區及相關機構徵用。為解決村民的工作和生活問題,村裏符合條件的青壯年被招收為合同制工人,部分村落遷址重建。數年後,以蛇口工業區為龍頭,孵化出一片工廠、企業、學校集聚區域,即後來的招商街道。
招商,無論是作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中的一家標誌性公司「招商局」,還是改革開放的一項標誌性政策「招商引資」,都不應當是一個街道,而它終究成了一個街道。因應一家企業發展的需要,建成一片富有特色的城區,這在深圳並不鮮見,如富士康的龍華街道、華為的坂田街道、比亞迪的馬巒街道等。但直接以企業命名街道的,僅此一例。
說起來,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故事,我們不妨從一個人講起。他以自己99年的傳奇人生,把位於深圳東西兩端的兩個半島串聯起來,匯成一部史詩。
袁庚,原名歐陽汝山,1917年4月出生於大鵬半島。早年加入東江縱隊,在海陸豐和港九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東江縱隊司令部多年駐紮大鵬半島,袁庚隨部隊活動,曾任東江縱隊聯絡處處長,負責廣東沿海地區及珠江三角洲情報工作。日本投降後,他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上校身份被派往香港,與港英當局就港九游擊隊撤離九龍半島問題進行談判。新中國建立之初,親率兩廣縱隊炮兵團解放了三門島、大鏟島、內伶仃島以及蛇口周邊地區,並一度出任中共駐香港辦事處主任。
1978年6月,年逾花甲的袁庚受時任交通部長葉飛委派,赴香港調查招商局的經營情況。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招商局投資創辦了中國第一批民族工商企業,包括歷史上第一家航運公司、第一家鋼鐵煤炭聯合體、第一家大型煤礦、第一家銀行、第一家保險公司等。但袁庚調研時,歷經百年風雲的香港招商局,已從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航運企業淪落為一條船都沒有的空殼,主要資產是一個破舊的碼頭,一個修船廠,總值僅4,000多萬元。經過4個月調研,袁庚提交了《關於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的報告,破天荒地提出「面向海外,衝破束縛,來料加工,跨國經營,適應國際市場特點,走出門去做買賣」等政策主張。這份在當時看來有些觸目驚心的報告,與中央試圖改革的願望不謀而合。三天後報告即獲得批准,袁庚走馬上任香港招商局第29代「掌門」,籌備成立蛇口工業區。
關於工業區的選址,袁庚也曾考慮過家鄉大鵬半島,終因與香港的交通不便而放棄。開發蛇口,當時還有一段趣聞。時任國家副主席李先念聽完袁庚匯報後,拿筆在地圖上圍繞南山半島畫了一個圈,說「就給你這個半島吧」。袁庚心想,開發這麼大一片土地,需要多大投資啊。出於謹慎考慮,他只要了最南端的2.14平方公里,即今天招商和蛇口兩個街道的交界區域。誰想到蛇口會有這麼大的發展後勁呢,據說袁庚每每為此感到後悔。
後來的故事就無需多講了,蛇口工業區的開山炮,是深圳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起點,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潮起珠江的源頭。從這個意義上講,蛇口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具有同井岡山、西柏坡相似的地位。
當然,招商局的事業並不限於蛇口工業區的開發,還創辦了中國內地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南山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第一家由企業合股興辦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等等。至1992年袁庚離任時,招商局的總資產已增至200億元,並打下了雄厚的發展基礎,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型國有企業。
除了看得見的變化和「數字」的政績,蛇口實踐還給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帶來了理念上的革新,孕育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蛇口因改革而生,也因開放而生,開放的主要對象正是隔海相望的香港。香港元素在蛇口的變革中無處不在,比如,作為深圳十大觀念之首,「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靈感就來自香港。
袁庚到招商局上任不久,為便於業務發展,在香港購買了一棟大樓。大樓成交那天,他看到香港商人在談判簽約時,載他來的小汽車始終沒有熄火。等到買賣成交,只見港商拿着合同和2,000萬港元的支票,飛快地衝向已經掛上檔的小汽車,車門剛關就一溜煙地開走了。為何如此匆忙?原來,那時已是星期五下午4點,銀行快下班了,要是當天趕不上存款,就要等到下周一才能存入,這麼大一筆款項,兩天利息損失相當可觀。這件事對袁庚觸動極大,在回蛇口的輪船上,腦海中突然閃現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樣的口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絕對屬於「非主流」,袁庚卻把它製作成標語牌,立在蛇口工業區最顯眼的位置。人們一到蛇口,就會看到這塊大牌子,引來不少議論。在遭到重大非議後,這塊牌子曾被悄悄拆除過。直到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參觀蛇口工業區時,袁庚壯着膽子問道:「小平同志,我們提了一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不知道這個提法好不好?」話音剛落,整個現場鴉雀無聲,鄧小平只回答了一個字:「好!」
我站在蛇口漁港的閘板上,眺望着長龍臥波的深圳灣大橋把深港兩地連為一體,心中百感交集。在大橋西側,緊靠深圳灣海域,一座超級文化地標——深圳歌劇院正在抓緊建設中。這是一座包括歌劇廳、音樂廳、多功能劇場等核心展演功能區及相關配套服務功能區的世界級文藝綜合體。總建築面積約21萬平方米,還將配套建設超過2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街區,為市民提供遊覽、展會、培訓、餐飲等服務。歌劇院預計2028年竣工,那時候,一個代表深圳城市文化設施建設最高成就的世界級公共文化殿堂將在伶仃洋邊拔地而起,既是高水平藝術展示的場所,更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窗口。蛇口的滄桑巨變,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