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春三味

  若 荷

  春風輕拂,生機勃勃的韻律在無聲中瀰漫開來,正是大地披上翠綠新裝的時候。在這和煦的春光裏,北國遼闊的田野上,新一波麥苗已青翠欲滴,眾多植物在其中謙遜地鋪展,彷彿甘願匿跡於塵世的隱士,卻又總在不經意間被人發現,麥蒿便是那隱秘其中的植物之一。

  麥蒿,學名播娘蒿,隸屬於十字花科播娘蒿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株型低矮,葉似羽毛般細膩,色澤碧綠而清新。麥蒿不僅是野外的一道風景,更是烹飪的好材料,若烹調得當,能夠做出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我們常把它當作春日野菜的「三鮮」之一。

  「春風送暖麥蒿香,金不換的美味餚」,春回大地之時,麥蒿製成的美食登上餐桌,常引得食客如此讚嘆。採摘到的麥蒿,在成為美食之前,需經過一番細緻的處理:剔除雜質,洗淨後投入沸水中稍焯,取出來以冷水浸泡,這樣便去掉了泥土的腥氣。經過這番工序後,無論是涼拌還是熱炒,鮮嫩的麥蒿與其他食材巧妙搭配,都能變幻出無窮的美味。

  我獨愛餡料豐盈的包餡捲。將處理好的麥蒿切成末,再將泡軟的粉條切碎,在鐵鍋中加油將雞蛋煎成雞蛋餅,冷卻後也細細切碎置於盆中,加入葱薑、五香粉、適量的鹽,淋上醬油攪拌均勻,餡料便製成了。和麵要分兩半,一半沸水燙麵,一半冷水拌和,最後混在一起揉搓,這樣和成的麵吃着筋道。麵無須發酵,和好後稍作靜置,輕揉數次即可使用。將麵擀成一掌大小的皮兒,餡置於中央,緩緩捲起,塑成圓筒狀,再捏緊兩端,確保菜餡不外洩為止。最後用蒸鍋加水,煮沸,上鍋蒸10分鐘,一道美味的菜捲便新鮮出爐。

  這道美食,外皮可口,菜餡香氣撲鼻,既節省時間,又營養均衡。明代散曲家、醫家王磐曾在《野菜譜》中寫到「抱娘蒿」,歌謠曰「抱娘蒿,結得牢,解不散,如漆膠。君不見昨朝兒賣客船上,兒抱娘哭不放。」這裏的「抱娘蒿」就是播娘蒿。之所以被稱為「抱娘蒿」,是因它抱根叢生,宛如孩童依戀母親的情景。

  在春意盎然的「三鮮」行列中,另一鮮就是薺菜了。它不急於爭春,待到暖意融融的時候才舒展風采,宛若隱於草野間的貴族。薺菜,也確實是野菜中的貴族,它在春日裏獨樹一幟,與無處不在的麥蒿截然不同。麥蒿一旦生長,便肆無忌憚地佔領着每一寸土地,而薺菜卻專挑那些難以尋覓的角落,若非有心人仔細尋找,幾乎發現不了它的蹤跡。

  作為春日裏的時令佳餚,薺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等,能滿足人體營養的各種需求。兒時,母親親手傳授烹飪之道,以防她的兒女成年後生活自理能力缺失。北方的野菜,幾乎全部融入了我們的食譜。薺菜烹飪方法多樣,或與菠菜、豆腐搭配,包成鮮美的水餃,或切碎與雞蛋共炒。母親說,野菜是大地的恩賜,懂得珍惜它們,未來的日子便多了幾分依靠。如今,每到春天,我就踏青郊外,一旦發現薺菜,便如故友重逢,不論大小一律收入囊中。薺菜喜歡隱匿生長,採挖時難覓蹤影,然而暮春一到,它那細小的花朵遍布田野,讓人看了惋惜不已,總覺得被它戲弄了一番。

  春日野菜中的第三佳品,非苦菜莫屬。對我來說,苦菜是春日不可或缺的存在,其養生功效更勝薺菜一籌。苦菜雖苦,卻是涼血佳品,肝火旺者飲一杯苦菜茶,便能身心舒暢。每年春天,我都和朋友相約,前往山野挖苦菜,田坎邊緣,苦菜密布。手持小鏟,清晨出發,片片鮮嫩的苦菜盡可採挖,於春風之中其樂融融。未經耕作的山野,苦菜更是鮮嫩肥美;人跡罕至之處,苦菜生長得更加茂盛。苦菜最經典的吃法是做小豆沫。新鮮的苦菜焯水後,冷水浸泡一夜,次日切碎後繼續淘洗,以便除去苦味。切碎後的苦菜放入炒鍋,加水沒過菜麵,撒上鹽、豆麵小火共煮,等豆麵微熟後加以翻炒,收乾水分,美味沂蒙小豆沫便大功告成。在我們這裏,它不僅是家常餐桌上的美味,還是各大飯店的必備菜品。無論檔次高低,菜單上總少不了它的名字。

  在每一個時代,那些被稱作「野草」的事物,都令人難以忘懷。當人類遭遇饑荒與貧窮時,它們匍匐在大地上,將自己化作充飢的食糧,為轆轆飢腸送去溫暖的慰藉。這些被風雨鐫刻的草木,總在人類陷入困境時蔓延成救贖的階梯,將自己轉化為生存的希望。正是這些頑強的綠意,在歷史的斷裂處續寫着生命的篇章,為人類的延續與發展注入不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