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步入收期 中生製藥收集

樊超
港股止跌回升。醫藥板塊則個別發展,其中,中國生物製藥(1177)績後股價走軟,並消化早前升幅,其創新藥步入收成期,整固期間可分段收集。
集團主要從事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中藥現代製劑,生物藥物及化學藥品。在美國《製藥經理人》全球製藥企業50強,中生製藥去年排名升至38位。
中生製藥2024年錄得營業額288.6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10.2%。純利35億元,升50.1%;每股盈利19.13分。派末期息每股4港仙,連同中期息3港仙,全年共派息7港仙,按年增加40%。
集團業務分為腫瘤、肝病、呼吸系統、外科/鎮痛四大治療領域。其中,腫瘤領域去年收入107.34億元,同比增22%。
期內,仿製藥收入168.1億元,按年增3.1%。28個仿製藥獲NMPA批准上市,整體仿製藥收入去年實現正增長。管理層預計,未來仿製藥整體保持正增長態勢,並維持2025年收入錄得雙位數增長的指引。
中生製藥去年創新藥銷售額120.6億元,同比增21.9%,對總收入貢獻由37.8%升至41.8%。
創新產品收入佔比提升
集團去年有6個創新藥產品上市,管理層預計2025年至2027年將有6個創新藥,以及8個生物類似藥/仿製藥陸續獲批上市,料期內創新產品收入佔比分別提升至50%、55%及60%。
另外,中金發表報告指,中生製藥2025年創新產品收入增速有望達25%;上調其2025年經調整淨利潤14%至38.23億元,目標價4.2元(港元,下同)。
中生製藥昨收報3.54元,跌6仙或1.67%,成交金額3億元。集團公布業績前兩個月股價拾級上升,由2.67元升至3.78元,累升41%。其後因去年盈利增幅略低於預期,好友大戶借勢回吐,以消化短線獲利貨。然而,集團去年多賺五成仍屬高增長藥股,回調後有利吸引板塊資金換馬。
集團現價市盈率17.4倍,按今年盈利增長三成計,預測市盈率13.4倍,估值有逾兩成上升空間,投資者可候股價回落至3.3元分段收集,上望4元水平,倘失守3元則止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