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戶可電子支付也要接受現金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
日前,筆者到了商場內的連鎖咖啡店點餐,卻被店員告知不接受現金支付,只接受八達通等電子支付工具。此外,在不同飲食零售商舖、「速剪」理髮店也有類似不接受現金交易的經歷,這可能是店方想節省找贖、處理、點算現金和存入大量輔幣的時間成本,並確保店員在處理食物時減少接觸現金而出現潛在食物污染的風險。另外,也杜絕了員工監守自盜的風險。可是,這做法卻對沒有電子支付工具的消費者帶來不便。
過去商戶歡迎現金交易,既省下向信用卡公司支付的行政費,並增加企業的即時現金流,個別商戶也因會計入賬和稅務安排,傾向收取現金。
現時絕大部分香港市民均持有八達通卡,但未必每名持卡人都有申請為八達通卡自動增值服務,很多持卡人的習慣是把八達通的儲值額控制為三百元以下。個別消費者也未有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電子支付平台,如果手機沒有電源,或店舖所在位置位於網絡數據的盲點,則未必可支援流動電子支付工具。可見店方不接受現金的經營模式,也是變相篩選某種消費體驗模式的顧客群。
筆者認為,店舖既有權只接受電子支付交易,但也應該考慮同時為顧客提供現金增值八達通卡的服務,懂得靈活變通,既方便顧客,同時不打消他們的消費意慾。如果顧客手持大包小包,或扶老攜幼,只因八達通卡內金額剛低於商品價格,而商戶又不接受現金交易,令顧客掃興,變相趕客和倒米,是本末倒置。香港是服務型旅遊城市,在經濟未明朗下,除了吸引遊客消費外,商戶需要反思怎樣可以維繫本地顧客的忠誠度和增加生意額,讓消費者賓至如歸。如果處理不好,商戶只會自毀品牌商譽。